巨额外汇储备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巨额外汇储备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2009年07月24日  

  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第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1779亿美元,与第一季度的新增77亿美元相比,增加了22倍左右。今年3月以来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但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速并未显著改善,外汇储备增速远超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长,说明外部资金大量流入,据统计二季度这部分来历不明的热钱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甚至突破了2007年一季度732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在一季度还为负764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外资流入,是导致二季度国内信贷超预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近期股市和楼市红火的现状中,我们不得不怀疑“后危机时代”的流动性膨胀所造成的游资,已经开始向受危机影响较小、政府救市效果显著的中国和其周边地区滚滚涌来。这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和宏观政策的有效运行都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两万亿美元外储“危”“机”并存 

  当中国外汇储备近年以每年数千亿美元的速度攀升时,市场就出现了关于持有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争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外储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国家,较第二位的日本多逾一倍,而中国人均外汇储备却只有1600多美元,约为日本的五分之一。2.1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究竟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全球经济正踏上复苏之路的时刻,“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名称的背后,却折射出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信号,引人深思。

  二季度何以猛增

  从去年底至今,外汇储备的变化可谓大起大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10月中国外汇储备出现近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今年2月,但从3月份开始,以每月数百亿美元的速度上升,增速已经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5月份的增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806亿美元。

  众多市场专家认为,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行情转暖并迅速升温,这与外汇储备猛增的时间点正好契合,中国二季度外汇储备突然增长的背后很可能“藏匿着”热钱的身影。

  北大方正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监、原太平洋证券研究所所长郭士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和海外投资回报是外汇储备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二季度外贸出口形势,中国外汇储备不应该出现这么快速的增长。二季度“难以解释的”新增外汇总额超过1200亿美元。这些虽然不一定全是热钱,但二季度净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也很可观。

  中国经济恢复的比较优势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是热钱迅速流入的重要原因。中国银行(601988行情,爱股,资金)首席汇率分析师谭雅玲表示,相比日本、欧美等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未来向好趋势较为明显,与此同时,国内股市、房地产市场日益火爆,更增强了国际游资流入中国获取收益的信心。“为应对经济危机,美国、日本、欧洲央行均不同程度采取了低利率水平和尽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提高流动性,中国仍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也是热钱青睐的原因。”郭士英说。

  巨额外储利弊之辨

  高额的外汇储备一直是被视为“双刃剑”。一方面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应对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的冲击。另一方面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也会扩大基础货币的发放,迅速推高资产价格,导致通货膨胀。高额的外汇储备还会使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增加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市场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尽管会面临诸多难题,但实际上还是利大于弊的。专家们认为,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对于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乃至稳定整个宏观金融环境和经济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外汇储备是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而形成的。由于央行买入外汇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因此,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较快增加,也意味着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在迅速增加。郭士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露出对近期国内“资产膨胀”的担忧。在他看来,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增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国际游资为了追逐利润会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产市场,从而继续推高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形成恶性通胀。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前期我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效果,当前我国处于保增长与控通胀的两难境地,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加速催化通货膨胀的出现,收紧又可能使经济回暖的势头付诸东流,外汇占款横亘其中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谭雅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正确看待我国外汇储备量,不能仅从数字上理解。她解释道,我国仅是官方外汇储备排在全球首位。包括外汇储备和民间外汇资产在内,中国的外汇资本总量不足3万亿美元,而日本的外汇资本总量已经达到了6万亿美元。虽然日本官方外汇储备仅有9000多亿,但其外汇主要分散在居民手里,与之相比,中国人均外汇储备约为日本的五分之一。另外,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全球外汇市场也在不断扩容。

  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

  虽然二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背后,频现“热钱”的身影,但贸易顺差仍是中国外汇储备长期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余乐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出口大于进口、资本流入大于资本输出,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其本质原因是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经济危机之后,作为世界工场,通过低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出口商品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从而维持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延续。余乐安建议,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

  人民币升值会在短期内减少中国商品的出口,长期来看则会迫使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余乐安表示,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利润冲击的时间和强弱存在差异,有些行业也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而导致利润增加。对于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加工等进口成本占生产成本较大却并不依赖出口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反而能够增加行业的利润空间。

  与高额的外汇储备一样,人民币升值也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有利的方面是能够提高企业海外并购能力、促进人民财富增长、改善贸易环境,而不利的方面在于加剧资本外流、降低“中国制造”竞争力同时增加就业压力。余乐安认为,要用长远的眼光考量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国内消费,人民币适当升值应是大势所趋。

  胡俞越认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势在必行,而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其国际化的核心,要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实质性的国际货币,就必须充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外汇储备多元化需提速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实施外汇储备币种的多元化,有利于储备资产的管理。我国外汇储备币种比较单一、美元所占比例过高,可考虑适当增持黄金、欧元等其它币种,分散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

  美国采用“印钞”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必将造成美元贬值,而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也会水涨船高。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的逐渐紧缺,保障能源供应已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时期,适当利用外汇储备分批次购买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实现货币与能源、战略物资等实物储备并重的外汇储备形式。

  胡俞越还建议,我国应尽快大力推进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进一步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品种。在加速构建利率、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同时,逐步提高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并继续大力推进银行、券商及保险机构QDII等“藏汇于民”政策的实施。

 

来源: 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