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河北的启示


       广东:率先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

    广东在国内率先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工作,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论。通过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服务,这个做法既体现了遵循国际产业发展的大势与普遍规律,又传承了广东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特色。

    广东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资源有限。企业经营者经营思想急功近利,风险规避意识过强,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广东运用“技术路线图”这一战略集成规划工具,组织开展了“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到目前为止,广东已绘制出绿色无铅产业技术路线图、铝产业技术路线图、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陶瓷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个系统诊断工具,找出了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克服了单一企业技术探索中的难题,保证了广东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的有效联动。

    对河北的启示:产业技术路线图是集中某一特定领域集体的智慧,对该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产品和技术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法论。河北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整合省内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力量,通过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和研究,找准河北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明确特色产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和重点。

    应当看到,河北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特别是以曹妃甸为代表的4个港口及临港工业区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物流产业具备很大规模。如果借鉴广东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做法,可以更好地选择河北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从而为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装备制造业是河北第二大支撑产业,但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应当学习广东的做法,进行深度结构调整,发展智能化、精密化的先进制造业,改变“一钢独大”的局面。可以考虑重点建设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产业基地,打造精品钢、特种钢和优质板材现代钢铁基地,打造拳头产品,增强河北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集成能力,把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层次推上一个新台阶。

       江苏: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江苏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注重规划引导,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园区管委会下辖3个镇,户籍人口30万,流动人口50万。目前,园区吸纳了50万人就业,专业技术人才占63%(其中海归人才为43%),外籍人才5,000人。园区以苏州4%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GDP、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15%左右的业绩。

    苏州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先进产业的集聚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园区把半导体作为主导产业,研发和制造占全国的15%。在企业来源上欧美企业占43%,日韩企业占18%,新加坡企业占6%,港澳台企业占22%,其他地区企业占5%。外资企业共2,700多家,其中世界500102家。园区集聚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服务机构100多家。

    对河北的启示:在园区的规划建设中,苏州工业园区按照规划赋予每个地块发展重点产业,提高准入门槛,引进达到规划要求的企业,没有一哄而上,没有急于求成。据我了解,河北现有各类产业园区83家,其中包括曹妃甸、渤海新区、北戴河3个新区,4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32个产业聚集区。

    河北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应突出择商选资的理念,避免引进企业的关联性弱,园区产业大杂烩,甚至出现建设一个园区污染一片土地的现象。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稳住支撑河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如钢铁、石化工、煤化工等,重点是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程度;应当抓住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以及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苗头,不放过稍纵即逝的机会;还应当加快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如食品工业、建筑业等。

    在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园区的规划建设应注重招商资源向科技项目、服务业项目、税收型项目倾斜;注重招商重点向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旗舰型项目倾斜;注重招商领域由制造业向软件、纳米、生物等新兴产业倾斜。可以尝试规划一块土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活设施,让园区既能吸引高技术产业进来,又能成为企业高管生活的生态城。

       浙江: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挥自身优势。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于“趋同求异”。所谓“趋同”,就是产业结构注意与上海、江苏协调,不搞产能过剩的重复建设,不再搞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再充当全国性生产加工基地和市场集散中心的角色。所谓“求异”,就是坚持“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大程度地获取产业分工的收益,增强省域板块经济的竞争力。

    在具体思路上,浙江确定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个重点区域。一是环杭州湾地区,发挥毗邻上海、沿海临港、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石化产业为抓手,提高与江苏、上海的产业配套水平,形成组合协作格局。二是温州、台州地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轻型工业为特色,在温州形成机械、塑料、皮革、服装、打火机、眼镜、低压电器、仪表和电子零部件等产业群;在台州形成化学制药、摩托车、汽车及配件、模具塑料、服装机械、家用电器、泵阀、炊具等产业群。三是浙中地区,以金华、义乌、东阳和永康等新兴工业和商贸市、县为代表,通过区间高速交通连接形成组团式城市,着眼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对河北的启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浙江与江苏、上海具有相当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这一点,与河北处在北京、天津的区域整体背景下几乎是一致的。趋同的产业结构,对河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以外延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主导下,河北周边都存在片面追求制造业增长的倾向,区域产业结构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徘徊,产业优化升级非常困难。

    应该指出,产业同构既是京津冀产业水平分工的结果,也是产业集聚的表象。大家都想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争当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但从客观上看,产业同构已经导致了京津冀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弱,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难以展开,区域整体产业优势难以形成,很容易造成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外资项目的恶性竞争。

    有鉴于此,在调整产业空间布局这个问题上,河北应当注意与京津有分有合,错位发展,做好环京津地区、冀东经济区、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三篇大文章。可以利用秦皇岛港、曹妃甸港、京唐港和黄骅港的区位优势,争取中央直属大型企业、南方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和海外大型企业到河北投资建设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富士康落户秦皇岛已经表明,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