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镇的文化精髓
一、杨柳青镇概况
杨柳青镇有千年文化底蕴,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也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的称号。杨柳青镇初名“流口”,后名“柳口”。金贞祜二年(1214)置“柳口镇”,这是杨柳青镇行政建置的开端,元末明初更为今名。杨柳青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3平方公里,镇政府辖有25个行政街村、29个居委会,总人口11万,是天津市与环渤海经济区范围内最大的一座乡镇。
二、杨柳青得名之由来
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曰“有柳说”。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渐更名为“杨柳青”。
二曰“名人留说”。即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诗人偈奚斯游历至此,见遍地杨柳青青,流水潺潺,若置身江南,因赋诗《杨柳青谣》。其中有“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之句,故得名“杨柳青”。
三曰“御赐钦定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南运河行至此地,见两岸杨柳繁茂,婀娜多姿,遂问随行大臣刘墉:此为何地?刘墉随口答曰:“杨柳青。”乾隆颔首称赞:“杨柳青!”陪行地方官将此对话传扬开去,于是“杨柳青”镇名遂被叫响。
“有柳说”有史实文字记载,此镇确因宋兵广植柳林而曾名“柳口”。“名人留说”亦有《杨柳青谣》诗自元代流传至今。此说已被《杨柳青镇志》确认。至于“御赐钦定说”,乾隆下江南确经此地,但无史书文字记载证实。杨柳青得名的物质基础是此地柳阴成行,文人诗句使之流传久远,最后由乾隆皇帝“御赐钦定”——不妨将三种说法综合起来分析,似更合理。
三、杨柳青镇的魅力文化
杨柳青镇的魅力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1.漕运码头,北国江南
在这里,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交汇,环镇而过,进津入海。历史上,杨柳青曾是南北漕运枢纽码头,北方商贸集散地。此处百舸争流,千帆泊岸,商业繁荣,风光旖旎,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其运河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自金代建镇始,历经元、明、清,迄今赫赫扬扬,已逾千载。
2. 民间艺术,兴旺发达
早在明清时期,杨柳青就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肇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这里曾“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可见民间艺术何等兴旺!
另外,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杨柳青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等,享誉津京冀鲁地区,极一时之盛!
3.
传统建筑,风格独具
杨柳青的传统建筑洋溢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戏楼、牌坊、文昌阁,并称“杨柳青三宗宝”,现今文昌阁尚存。这里有清代著名的崇文书院,还有各种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地区。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及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昭示出久远的历史沉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杨柳青镇的文化景点
杨柳青镇的古今文化景点很多,例如华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杨柳青年画和民间年画作坊、西河风光、万亩果园、普亮宝塔以及新辟景点杨柳青广场、杨柳青文化公园、报恩寺、关帝庙、安氏祠堂、御河人家、明清街、文昌阁、崇文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