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是必由之路
谭汝为
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提供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平时主要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占0.92%,简繁两体都写的占3.84%。从汉字字体和字形结构来看,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任何一种文字符号系统,都力求简易度与区别度达到最佳协调。简化字推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准,成效巨大,泽及子孙。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简体和繁体的不同,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如此。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简化字占30%。例如,东汉《章帝千字文断简》中就有简体的“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就有简体的“书”字。
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一百年前,中国语文生活十分落后。那时汉字繁难,文盲众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整理,例如把49画的繁体“豔麗”简化为只有17画的简体“艳丽”,把28画的繁体“開學”简化为只有11画的简体“开学”等等。这样的简化是中国语文发展的坦途,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路。
至于有人把“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成一个字而对汉字简化进行否定,其实这种简化古已有之。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其传世繁体字文本开头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您看:这五个“后”都是“以后”的“后”,并不是现代才造出的简化字。
现代汉字的简化并非由新中国开始,早在上个世纪前30年,以陆费逵、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杨树达、胡怀琛、 容庚等先生为中坚力量的简化字运动方兴未艾,为汉字全面简化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5年8月,经蒋介石阅批,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是从钱玄同《简体字谱》中圈选的。但是,到了1936年2月,国民政府又下令“不必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不到半年即被废止,据说是元老戴季陶在某会议上当众下跪,为汉字请命,称简体字毁灭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汉字克服了国家和民族由于政治、地理和方言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对汉字的认同心理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纽带。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但是,汉字难认、难写、难读、难查,对它进行简化和规范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当然,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简化汉字的方向是正确的,其实践也是成功的。汉字发展的历史表明,汉字自古以来始终是沿着简化的轨迹演变的。汉字简化顺应了汉字发展的这个总趋势。简化字绝大多数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顺应了群众使用的需要。简化字提高了书写效率,对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有利。简化字笔画少,形体清晰,便于计算机造字和认读。因此,我们认为:汉字简化是必由之路。在推行简化字的语文政策方面,我们应该不动摇,不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