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舆论成为车改杀手


  段时间关于公车改革的消息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天早上的《手机报》也专门以《辽阳两区争议车补暂停》为题做了报道。据悉,辽宁省辽阳市红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弓长岭区区委书记和区长从去年开始享受一年8万元的车补,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这两个区的区公务员车补从8月份暂停发放,何时恢复待定。

  读罢这则消息,感慨颇多,最早得知关于车改的消息是一篇有关杭州市的报道。当时杭州市副厅级的车补标准为2600元,说实话这是一个让我有点惊讶的数字。2600元的车补甚至比一些小的私营公司的标准还低。然而,正是这样的标准,还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好事的舆论对此穷追不舍,这让我对杭州的车补能否继续实行捏了一把汗。好在杭州的标准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再加上改革者的勇气和决心,杭州车改地推进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这几天,关于辽阳两区的车补问题又开始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极尽讨伐之能事,把辽阳两区的车改方案批得体无完肤,大有“置于死地而后快”的感觉。果不其然,辽阳两区的车改方案被舆论扼杀了,不幸胎死腹中。

  在我看来,车改问题应该分两个层面。改与不改是基础层面,改得合理与否是技术层面。如果因为改得不好而否定了改的价值和意义,这显然是一种退步。

  我无意为辽阳两区的天价车补进行辩护,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理智地来分析一下这种改革存在的些许合理性。想要批评我的网友请读完全文再骂不迟。

  众所周知,一辆公车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车辆的折旧。第二是司机的工资及福利。第三是燃油、过路、过桥等有关税费。第四是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我所服务的机构每辆车的开支是比较透明的,所以我对此有一定的发言权。

  先说折旧,书记和区长们的车价按照25万元计算(标准或许没这么高,但事实上往往比这个标准还高),按最长10年折旧完毕,每年折旧费为2.5万元。一个司机的工资和各种福利最少每年也得3万元(我们机构是4万左右)。燃油和过路、过桥费平均一天按80元计算,我想这应该不过分,那么刨去休息日这笔开销也得达到2.6万元。如果再算上维修和保养按一年0.4万元计算,这几笔数字加起来8.5万元。

  虽然我本人也认为8万这个数字太高,但也不得不承认8万确实存在某种合理性。这其中,折旧费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认为车反正是国家买的,不应该计算在成本里面,但这确实客观存在。从这个数字上来看,辽阳两区的天价车补其实并不过分,而且这里面还可以有效地杜绝公车私用所带来的浪费。人们往往喜欢用五十步笑一百步来嘲笑某些事情,但其实有时候五十步是有资格嘲笑一百步的。因为“无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是推动改革前进的脚步”。

  从各大媒体和网络的评论文章来看,绝大多数的人在看到这两则新闻的时候,都是义愤填膺,口诛笔伐,鲜有冷静下来思考算帐的。我知道我这么说肯定会招致很多骂声,对此我无所谓。我一再重申算这笔账的目的不是为了天价的车补辩护,只是对某些看似不合理现象背后存在的些许合理性进行理智的分析。虽然,这并不是我的本意。

  我的核心观点是,改不改是本质问题,改得好不好是技术问题。改比不改要好,改是第一步,如果不走出这关键的第一步,改不改得好就无从谈起。只有改了,才会出现好与不好的结局,才能为进一步改好提供可能。

  我呼吁,在面对“车改”问题时,希望舆论能够理智对待,一切往前看,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懂得必要的妥协与牺牲。一味的责难和批评,只会让改革者望而却步。如此以往,舆论将成为车改杀手,这显然违背了舆论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