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西部论丛》
资源配置功能是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之一,企业发行新股上市,或者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等行为,都是此功能发挥作用的体现,这些均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某些上市公司对于“圈钱”却有着强烈的欲望与冲动,符合条件绝不放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但是,欲实施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真的都如其所宣称的那样很“差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A股市场披上“圈钱市”的外衣,当“重筹资轻回报”广遭市场诟病,当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常常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凸显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所存在的漏洞与弊端;另一方面,也说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紊乱与无序。
融资已成市场第一要务
股市一回暖,“圈钱”也疯狂。
2008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结束时,今年就有92家上市公司增发预案浮出水面,其中,选择定向增发的就高达81家。到5月8日,这一数字增加到99家,拟募资金额也超过1600亿元。而去年同期,A股市场仅有28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另据Wind数据统计,随着行情回暖,今年前4个月已有28家公司趁着反弹行情顺利完成增发,融资总额约660.4亿元,其中攀钢钢钒以91.27亿元成为实现募资最多的上市公司。
显然,今年上市公司融资潮再起,与股市行情密切相关。借助于股指的上升与高涨的人气,一方面上市公司再融资时可以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再融资也更易于成行,而融资的风险也要低得多。
无论是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也好,还是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也好,客观上都表现出很“差钱”的态势。如国投电力、金牛能源、大唐发电、华新水泥、广汇股份等8家公司预融资额度均在20亿元以上;中联重科、上海电气拟募资均超过50亿元;像保利地产、浦发银行融资额分别高达100亿元、300亿元;交行则在其年报中推出了发行不超过800亿元次级债的预案;中国石油股东大会批准了公司1000亿元的2009年融资授权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型央企尚且如此,与之相比,那些资金与实力相去甚远的中小上市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投资与回报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回报,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时的“狮子大开口”,丝毫没有传导到其回报投资者的行动上。
每年年报公布的时期,也是股市“铁公鸡”满天飞的时候。有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有496家上市公司超过4年以上没有分过红,其中10年以上未分过红的铁公鸡就达110只。像SST中纺、金杯汽车、上工申贝、中路股份、光华控股等,都曾经是“铁公鸡俱乐部”的铁杆成员。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与回报投资者严重不成比例,不仅仅说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被漠视,也说明A股市场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自去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后,上市公司的分红明显“积极”起来了。在沪深两市所有1602家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870家、占总数54%的公司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且像盐湖钾肥、贵州茅台、新安股份、张裕A、潞安环能、中国船舶、平煤股份等上市公司还提出了每10股分红10元以上的“慷慨”现金分红方案。尽管如此,以“不分配不转增”回报投资者的,或者象征性地“意思意思”的同样大有人在。
A股市场上市公司似乎总是很“差钱”,不仅表现在大牛市行情时的“蜂拥而入”上,也同样表现在熊市时期的“坚持不懈”上,甚至于在行情极端低迷时也有上市公司紧盯着市场这台“提款机”。
“重筹资轻回报”的主要症结在于市场的定位问题,实际上也是股市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但从当初的为中小国企解困,到为大型特大型央企解困,市场似乎总在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也就决定了,融资才是市场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