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非真的很“差钱”(二)


                                                       2009年07月《西部论丛》

    上市公司并非都很“差钱”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规模不仅与市场发展态势相关,也与股市行情的好坏紧密联系。某种程度上,A股市场的牛市行情,也是上市公司大肆“圈钱”的“牛市”。

    据Wind资讯统计,自沪深股市1990年诞生到2005年,过去16年中共有5次当年募集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其中,1993年为208.65亿元,1997年-2000年分别为601.7亿元、430.28亿元、348.4亿元和483.24亿元。从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资额与股市行情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而到了大牛市与大熊市来临时,其表现更加明显。

    2006年股指一改此前的颓势逐渐走强并创出历史新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年沪深两市共有70只新股发行,融资总额达1642.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再融资额同样突破千亿,共有69家公司实施再融资,实现募资1106亿元。2007年股指涨势如虹,并创出6124点的历史高点,同年沪深两市累计发行123只新股,包括再融资在内的股票筹资额达7791.56亿元,融资额居全球首位。其中,仅仅沪市再融资额就高达2236.41亿元,同比增幅为318.65%。2008年市场行情急转直下,融资与再融资也与之“共振”。去年全年首次公开发行A股75只,筹资1066亿元,减少3487亿元;A股再融资筹资1332亿元,减少1046亿元。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行情冷暖相关,从侧面说明上市公司并非真的都很“差钱”。试想,在某些上市公司没有实施再融资行为的背景下,不是照样扩张兼并?不是照样能够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而且,即使是某些上市公司再融资成功,浪费资源,业绩没有得到提升,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同样大有人在。

    上一轮大牛市行情,以资产注入为主线的外延式增长成为市场投资的热点,大股东也能够借助于行情的火爆将资产高价卖给上市公司。但今年以来,金融危机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变化,股市也处于回暖过程中,以现金认购增发股份的方式成为更多上市公司的选择。在99家已公布增发预案的公司中,19家公司选择了资产注入,余下80家都选择了现金认购。

    而且,其再融资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由于受需求急剧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产能过剩等冲击急需资金的;有由于出现行业性亏损,对融资产生迫切需求的;也有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希望通过再融资来归还银行贷款的;更有某些披“星”戴“帽”一簇试图通过增发来实现摘“星”脱“帽”的。显然,从这些上市公司再融资动机来看,希望股市能够成为其解困的工具。

    证券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此项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才是关键。然而,A股市场上资源错配,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遭到严重扭曲,更深刻地体现出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的劣根性。

    或许当年海通证券的“狮子大开口”是一面“镜子”。2007年,股指强劲上涨,券商股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海通证券的定向增发适时出现了,其每股高达35.88元的增发价格一度非常抢手。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海通证券募集的260亿元巨资却仍然还躺在银行里“睡大觉”,丝毫没有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出来。倒是高位抢进的定向增发对象,或以巨亏“割肉”出局,或在帐面上留下大“窟窿”。

    另一家有代表性的公司是ST中农。ST中农早在2001年1月份就挂牌上市了,除去相关费用,该公司从市场中圈回4.88亿元的资金,由于两大股东中国农垦集团与江苏农垦集团的窝里斗,导致其募集资金计划投资项目进展缓慢。可笑的是,八年时间过去了,该上市公司竟然仍有3.23亿的巨额资金“躺”在银行里吃利息。

    海通证券、ST中农仅仅只是被曝光的上市公司而已,那些躲藏在阴暗处的类似上市公司显然还有很多。事实上,A股市场诞生以来,到底有多少家上市公司真正做到了优化资源配置呢?又有多少家上市公司在将投资者的资金挥霍之后,仍然难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美梦?即使如此,上市公司“圈钱”的热情不减。

    上市公司真的很“差钱”?金融危机背景下,类似现象定然存在,但绝对不是每家均如此。而且,从上述99家上市公司来讲,“浑水摸鱼”的恐怕也不在少数。事实上,这也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时的一大通病。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需规范

    笔者从来不反对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行为,只不过,上市公司不能以种种理由作为借口,抱着“圈钱”的心态来再融资。而且,其再融资时的价格也应该合理。最重要的还在于上市公司在实施再融资之后,真正能够有利于其发展壮大,并且,投资者也能获取不错的回报。

    显然,目前诸多上市公司很“差钱”的背后,或为了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或仅仅只从大股东本身的利益出发,丝毫没有顾及到中小投资者与整个市场的感受。特别是,在监管层放宽了再融资的门槛之后,上市公司反而显得越来越“差钱”了。这不仅从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公布的再融资预案上,也从实际完成再融资金额不断攀升上可以得到印证。

    笔者以为,要发挥出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首先必须解决其定位问题。A股市场不应该仅仅只是融资市,与此同时也应该是适合投资的场所,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偏重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需要进一步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