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7《新闻晨报》
暂停9 个月之后挂牌的三只新股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和家润多,并没有为市场带来丝毫新鲜的气息。相反,新股遭爆炒、“新股不败”神话等继续被演绎。证券市场必然存在投机性的一面,但如果投机过于猖獗,股价遭遇爆炒之后,也必定会有人为之付出代价。
事实上,在《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实施之后,我们并没有迎来市场化的发行价格,反而是发行市盈率的高企,此举表明历经改革与监管层淡化了“窗口指导”之后,新股发行制度仍然存在重大
缺陷。
毫无疑问,三只新股不仅发行价格超出市场的意外,其挂牌价格同样被认为大大高于合理估值。三只新股的高价发行,本身就是一种“泡沫化”发行,再经过二级市场的爆炒之后,其中所隐藏着的风险显然不言而喻。而除了3 只上市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高企之外,像“巨无霸”中国建筑的发行市盈率更是高达51 .29 倍,亦创造了IPO 改革新政后的“神话”。
显然,新股以高市盈率发行,经过市场的炒作后其“泡沫化”将更加严重,进而提升了整个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后发新股又以当时市场的平均估值水平为依据以更高的市盈率发行,如此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企,已不仅仅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更影响到市场的稳定与发展的问题。
发行市盈率从30 倍飙升到50 倍,凸显出新股发行价格的一种趋势,也说明当年中国远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高价发行被重演了。但是,上轮大牛市过程中,新股发行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并且还可能面临着监管层的“窗口指导”。而目前在监管层淡化了“窗口指导”背景下的市场化发行,为什么发行市盈率仍然“步步高升”呢?
笔者以为,无论是三只新股超过30 倍的市盈率发行,还是中国建筑以更高的市盈率发行,并非什么“偶然事件”,而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首先,虽然目前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窗口指导”了,但从IPO 首单桂林三金开始,保荐人的发行价格“指导”却从没间断过,如中国建筑保荐人中金公司给出的价格区间为3 .39 元至4 .25 元。从前面4 只新股的发行价格来看,其发行价格几乎都落在保荐人提供的参考价格区间中,并且基本上都接近其上限。如此,一方面保证了发行人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实际上为新股最终发行定价提供了“依据”。
其次,在机构投资者申购新股几乎都被“赶”到网下之后,如果欲分享新股的一杯羹,就必须报高价,否则将失去配售资格。这样的格局,也就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报价越高,其配售新股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又无形中导致机构投资者竞相报高价,进而推高了新股的发行价格。因此,对于在“市场化”条件下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步步高升”,投资者不应该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