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间的经济联系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进一步强化,这也使得类似高层对话机制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可能不会把人民币汇率作为最主要的话题,现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被淡化。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7万亿新增贷款发放以后,通胀压力加大,真实汇率贬值压力较大。很多人都认为美元长期可能会贬值,但相对人民币可能还很难说。因为中国货币供应速度非常快,而美国政府也在不断发债和印钞,两国同时都在做类似的事,两国都会在汇率方面给对方施压。同时,美元的垄断地位也使得很多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又有很大顺差的国家要付出很大代价,做出很大牺牲,美国国内的经济和财政政策最终也会对中国等其他国家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贸易问题上,中美都很清楚,两国经济已形成互相弥补、互相依赖的格局。中国的优势在制造业,而美国则在金融业和高科技,这种全球化的分工趋势还会像过去几十年那样继续进行下去。
由此也可以看出,通过这次危机,两个国家都得以重新审视彼此对于对方经济的依赖程度和依赖的结构,这样的审视和思考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使得两国经济在危机后的联系和相关度更加被强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美国国会发出的声音和压力相比危机前少了很多,因为他们发现,不仅仅中国依赖美国,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程度也很高,至少比危机前他们想象的要高。
最近出来的经济数据和企业业绩数据总体上要比想象中的好很多,这个季度美国经济很可能出现小幅增长,换句话说,美国经济差不多已经见底了。金融市场见底更早些,在3、4月份。至于有人说的二次探底,可能性应该是很小很小的。现在而言,即使是形势在接下来会发生一些逆转,人们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信心肯定也要比3、4月份更高。相对而言,倒是对中国经济在结构上比较担忧。中国经济整体上已经开始复苏,但是这个复苏的代价很大,特别是结构性代价太大。换句话说,我们在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没有帮助改良经济的结构,反而使我们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相比危机前走得更远,更不利于国内需求的增长。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我觉得中国的通胀已经在发生,而不是未来会不会发生的问题。央行和国务院在银根和信贷方面多少要开始考虑刹车,当然也不是完全刹车,但是在发放的金额和审慎的程度方面必须做出调整。
金融危机强化中美联系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才能走的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