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道夫案判决背后的启示
关键词:麦道夫案 庞氏骗局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创新
前任NASDAQ的董事局主席麦道夫在2009年3月12日向法庭认罪,接受检方提出的11项联邦罪名指控。这些罪名包括证券欺诈、投资咨询欺诈、洗钱、伪证、虚假陈述、伪造文件等。由于麦道夫没有与检方达成一个认罪协议,法院将逐个就这些指控罪名量刑。检方文件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确认“投资”麦道夫基金的1341个账户中,共计损失超过130亿美元。诈骗数额达到648亿。麦道夫经手涉案金额高达1700亿美元。
《福布斯》网站在24日一则报道中说,2000年,涉案4.5亿美元的一个保险公司主管被判处845年监禁,他的一名同伙被判处740年监禁。2008年,一名涉嫌投资欺诈的73岁案犯被判处330年监禁。因此在判决之前,大家就广泛猜测——“鉴于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判决(刑期)可能非常、非常高。”
在铁证如山之下,麦道夫认罪这个70多岁的老头,最终获得了150年的监禁和1700亿美元的罚款。
即使如此,受害者依然感觉这是从轻发落了。投资者朱莉·贝阿尔在写给法官的信中说,麦道夫应该被当作盗贼和杀人犯审判,“因为他谋杀了人们对投资顾问和金融市场的信任”。
一、麦道夫为什么会突然之间众叛亲离?
主审这起案件的华裔法官陈卓光称,判处麦道夫150年监禁是因为麦道夫的罪行“极度邪恶”(extraordinarily evil)。
我们丝毫不反对麦道夫的犯罪事实。但能把这所有罪责都归结在这老头一个人身上吗?
大多数受害者也将他们的损失归咎于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的失职。另外,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本应为符合条件的证券经纪商和自营商的顾客提供保险保护,在公司倒闭后为受害的投资者提供赔偿。SEC被认为非常失败。1992年、1994年、2005年、2006年,SEC多次有机会发现诈骗案,但是均未发现麦道夫的罪证。
是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太高明并且天衣无缝,还是这猫鼠之间原本就是一家?
如果麦道夫依然做他的NASDAQ董事局主席,如果美国的金融系统不至于到临近崩盘的程度。假如美元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假如不需要美国的天价救市预算,假如全世界依然买美国的账,信任美国并购买美国的垃圾国债,怕美国也不会赶尽杀绝到如此程度。
当前的危机对金融界每一阶层的人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多数人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应把次贷危机、信用违约掉期和债务抵押证券市场的崩溃归咎于何人。
清醒的人都会知道,麦道夫不应该对任何混乱负责,但他是导致经济衰退的所有贪婪和错误的合适的化身。麦道夫不过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的替罪羊。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或者认为中国可以站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边缘隔岸观火,由于金融尚未开放到那个程度或者是金融创新基因被严重扼杀,并导致中国得以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而心存侥幸;或者就此来抱怨中国金融监管的过严以及对创新的压抑,希望中国对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多学习,多取经。
特别是在中国,那些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的人,现在大概要失望了,美国金融监管系统这个守夜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责,相反更为腐朽,以至于不能不把那一切价值评估与监管体系推倒重来。
——原本美国的金融发达程度也是朽木一块!
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麦道夫:
任何一个国家、每个朝代都需要有自己的麦道夫。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政府总是可以通过莫须有的罪名,把在生意中的佼佼者像收割韭菜一样地割下来,把他们的财产充公,以帮助政府应对最惨淡的光景,比如慈禧太后对乔致墉、胡雪岩;比如中国曾经登临《财富》排行榜的那些人——中国的黄光裕之类的。
顺便说一句,黄光裕和麦道夫罪责不同,只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在金融风暴中倒下去的富豪。
当然,即使他们死了,也是死得其所。是财富的取之于民,最终又用之于民。
三、麦道夫长期诈骗成功的原因:
在本人看来,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麦道夫能够从容行骗数十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处的国家允许这种庞氏骗局的存在,不管是安利还是雅芳,以及所有派生出来的老鼠会与传销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美国那样的国家中并不违法,而且除非资金链断裂,否则就可以一直生存发展下去。
有人分析麦道夫持续进行“庞氏骗局”这样简单的金融诈骗长达数十年的原因如下:
首先,麦道夫“白璧无瑕”的从业记录和“传奇人物”的身份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麦道夫是倡导场外电子交易的先驱之一,致力于推动建立交易透明化、公平化机制。他行事低调,为人谦和,从不夸夸其谈,个人信誉一直非常好。
其次,麦道夫深谙投资者心理。他向客户承诺的年投资回报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并非高得离谱,而且每个月都会向客户提交投资报告,而客户也随时能够在数日之内赎回资金,使投资者们不虞有诈。
第三,麦道夫处事十分谨慎。联邦调查局的起诉书显示,麦道夫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分别在不同的楼层办公,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他也从不向外界披露投资业务的基本信息。
第四,麦道夫非常善于为自己营造神秘氛围。他摸透了富人的心理,不接受投资者主动上门,而是“邀请”客户加入。这种行骗方式让那些好不容易“入围”的投资者不觉“可疑”,因为他们即使怀疑麦道夫的投资策略,也不会怀疑那些介绍自己加入、已经赚到钱的人。
第五,麦道夫案再一次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不力的弊病。据美国媒体披露,联邦调查机构在调查中发现,麦道夫公司运营的一个资金管理部门从来没有按规定在证交会注册,而自2006年9月麦道夫注册其投资顾问业务以来,证交会也从来没有按惯例检查过其账目。
事实上,证交会曾于1992年、2005年和2007年三次对麦道夫公司进行审查,但是均未提请采取法律行动。在过去10多年间,有不少业内人士、媒体记者对麦道夫的投资奇迹提出过质疑,甚至向证交会举报麦道夫,也都没有促成对其的调查。
四、麦道夫的众叛亲离:
没有人肯趟这浑水为麦道夫辩解,家人连同他本人也懒得说话了。他在认罪的时候说,自己“早就料到这一天终会来临”并为所犯罪行“深感抱歉和羞愧”。
主审法官陈卓光在宣判前提到,他收到了许许多多控诉麦道夫的陈述信,却没有收到一封来自麦道夫家人或朋友为他作证支持他的信。当天,麦道夫的妻子鲁斯和两个儿子都没有出席庭审。道是老婆鲁斯发表了一份申明,称自己对丈夫的罪行感到“尴尬和羞耻”,她和其他的受害人一样被背叛了。当然,在做此事的同时,她还不忘记向法官申请留下250万美元现金维持生活。
这个71岁的老头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是恶有恶报还是来自政府的秋后算帐。
五、如果你是麦道夫——
当我们对麦道夫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是麦道夫?
——在你最风光的时候,如果有人愿意出于信任,不断有人克服一切阻碍,找到你,把他们积攒下来的自己的钱和接受别人的委托硬要交给你来打理,你会拒绝吗?
——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谁会去自讨苦吃,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受到监管和调查呢?
毕竟即使是诈骗也要有人心甘情愿地受骗,而骗术原本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信任是一种托付,而托付是对于利益的追求,是希望自己信任的人能够给自己带来稳定而快速的利益回报的。
但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而是时刻变化的,而且很多都是不可抗力。比如作为NASDAQ董事局主席的职位不再,比如政策的变化,比如政府的官僚作风。
麦道夫——你为什么不不像那些习惯于抵赖的人那样,说“这不赖我”,至少不完全赖我。你为什么不辩解?
可问题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分析,如果剥夺了麦道夫利用自己在金融方面的丰富经验与优势资源,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吗?
再说71岁的老头还能健康地活几年呢?风烛残年、油尽灯枯之后,150年的刑期没有服完,该如何延续?如果仅仅是监禁到生命的结束就不予追究了,那么,这150年与15年监禁之间有什么区别,美元实际执行的前提下,判处监禁1500年又能如何?
——似乎明显是更为了那1700亿美元的罚款去的!
怎么就没有人为麦道夫说句话呢?
更可悲的是,连麦道夫自己也无话可说了。
贾春宝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