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不一样的死让人震惊  


     6月4日,一个叫张云良的老人与其女儿通话中提到“明天我就没有了”、“跟别人死的方式不一样”等内容。6月5日,成都公交纵火惨案发生,造成乘客中27人死亡、74人受伤。日前,四川省公安机关通报,成都“6·5”公交车燃烧案告破,警方查明,此案是一起特大故意放火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即张云良,已当场死亡。
     经警方调查发现,6月5日7时40分左右,张云良携带装有汽油的塑料桶在9路公交车天回镇始发站上车,之后在车内倾倒所带的汽油,并点燃引起车辆燃烧。据现场勘查显示,在张云良所坐位置的地板上有汽油向车头方向扩散形流淌痕迹,车辆起火的中心区域只有张云良的尸体,在其尸体旁提取到一枚打火机防风罩,着火后张没有主动逃生的意愿。
    司马迁有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选择死亡的方式足可见此人的心理真实的一面,也许张云良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死比泰山还重,但他却不愿意自然死亡,于是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死,只是张云良这样不一样的死亡方式直接导致了其余100人的伤亡,这本应在电影里出现的画面在现实中真实的发生了,如此不一样的死真让人震惊。
    据警方介绍,今年62岁的张云良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县人,长期不务正业,2006年到成都后一直没有正当职业,主要经济来源靠女儿资助。2009年,女儿因其又嫖又赌,减少了给他的生活费,张云良遂多次以自杀相威胁向家人要钱,并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直到6月4日与女儿最后通话和寄出的遗书。
    一个62岁的老人,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死呢,而且采取跟别人不一样的死亡方式。现实生活中与张云良有相同遭遇的人也很多,甚至比他惨的人都有,谁能保证不出现第二个张云良呢?
    从死者之前的生活看,显然其生活已经陷入了困境,而且缺少家人的关心,直至悲观厌世。但其为什么要选择如此死亡方式呢,至今还是个谜,但从其经历和透露出的想法看,其生活上已看不到希望,对社会不满,甚至有些仇视。这样的心理想法时时在威胁着人们,因为不满就要发泄,而一旦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被攻击的目标,那是对社会最大的伤害。昆明公交爆炸案的作案者李彦在被送往医院时,曾说过公交车爆炸案是他做的,民警问为什么时,他仅回答了两个字——“仇恨”,据警方调查,李彦生前对社会非常不满,常说的话里都有“黑暗”等字眼。
    要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化解类似张云良和李彦之流心中的“仇恨”。而化解这些人的仇恨,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首先是各种社会法律制度亟待完善,让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精神得到落实。其次是要解决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毕竟老百姓历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应加强,试想如果国家的低保、养老金等制度的雨露能恩泽到张云良本人,也许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同时,社会各相关部门都应该重视生命教育,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爱护他人的生命,避免再出现张云良之类的“不一样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