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别的主权货币——比如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来促进货币的竞争,从而保障全球货币体系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还是尽快补上立信这一课,建立世界央行,发行世界通宝——这是直接从货币的定义推出的
货币问题:水何以落?石怎么出
《“汇率”是个伪命题》再解析
货币是什么?现行教科书一般这样标准作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值得肯定的是,它突出了货币是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一点,但什么是分离、分离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也突出了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但固定到什么程度、一般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客气讲,还不透彻;不客气讲,错!之所以错,更重要的是该定义首先就失其大体,经济学味道十足,没看到货币是人类社会组织化的重要工具,是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
——题记
应该不是偶然,同一天,金融委员会在瑞士巴塞尔宣布成立。这是根据
国际通宝的摆上议事日程,国际央行的初步成立,正印证了2008年3月拙文《“汇率”是个伪命题——对货币及“汇率”问题的基本思考》(以下简称《“汇率”是个伪命题》)的一个重要推论:如果和平与发展能够持续,人类必将走到单一货币时代!事实上,正在经受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深刻表明:要保证全球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际央行和国际通宝。
但种种迹象表明,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提议和金融委员会的成立,更主要是当前金融危机所产生的现实压力的结果,背后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梳理和澄清,有关货币及汇率的似是而非观点仍然相当流行,几乎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咱们的地球。
记得是3月底
时间应该是今年5月份,与一位我尊重的朋友探讨到美元及货币问题,之前朋友亦读过《“汇率”是个伪命题》,认为有部分道理,但坚持反对“汇率”是个假问题的看法,朋友曾做过外贸,并亲自操作过汇市交易,我现在都能清晰地回想起朋友当时对我满是疑惑而又不无怜悯的表情:“汇率怎么会是个假命题呢?君山,咱们得把这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其实,水已经落了,石已经出了,甚至海都已经枯了,石都已经烂了。我们之所以对货币及汇率问题看不清,想不明,是因为现行教科书对货币的既定观点:货币是商品!无论是主流,还是非主流,似乎都对货币是商品的观点深信不疑。
《“汇率”是个伪命题》之所以别开生面,对货币及汇率问题作出逻辑简单而又清晰的梳理,是因为首先就以严密的逻辑颠覆了现行教科书的观点,鲜明提出:货币不是商品,而是契约和信用!
鉴于一部分人不能够认真思考的习惯,根据各方面的交流情况,分10个针对性强的问题,对《“汇率”是个伪命题》及后续相关文章的《叫停“美元印刷机”》再作解析:
01.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货币?
0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03.为什么说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是错误的?
04.真金白银天生是货币吗?
05.为什么说汇率是个伪命题?
06.为什么现实上会有汇率问题?
07.为什么说“购买力平价”反证了汇率的虚伪荒唐?
08.不同货币的经济区要怎样进行贸易呢?
09.人类社会应该重归金本位吗?
10. 如何看待美元的危机和人民币的机遇?
01.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货币?
答: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类也可以不需要货币,比如经济上如果完全自给自足,货币即成为多余。做不到完全自给自足,也不一定就需要货币,因为还可以物物交换,张三给李四3个南瓜,李四回张三4只葫芦,要货币干什么呢?
但完全的自给自足,现实上不太可能。物物交换也极其有限,三五几家或许还可以,甚至一个小部落也可以凑合,但规模稍大,就容易产生兑换比值的混乱,张三3个南瓜交换李四4只葫芦,李四1只葫芦交换王五5条黄瓜,王五1条黄瓜交换赵六6条丝瓜,赵六1条丝瓜交换张三3个南瓜……仅仅是几次交换,混乱就已经生就,要是大伙儿一个个都老死不相往来,倒也“不知者不烦”,但如果有一定的组织化呢?显而易见,物物交换不利于社会组织化的发展。
怎么办?于是就要为所有的交换物建立一个价值度量,寻找到所有交换物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货币问题,或者说,这就是货币之所以诞生!
0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如果要定性,从学科角度讲,货币首先不在经济学,而属于政治学,它要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化问题,其本质是所有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物物交换之所以导致混乱,正是因为缺乏契约和信用,说得“动听”点,每一次交换都是新的,没有稳定性,怎么成呢?
纯粹从价值度量的角度,也可以推导出货币是契约和信用——这正是《“汇率”是个假问题》所明确展示的: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来度量,南瓜的价值用包谷度量,包谷的价值用麦子度量,麦子的价值用小米度量,小米的价值用杯子度量,杯子的价值用凳子度量,要划上句号在现实上完成度量,必须信赖一个绝对度量者:它度量别的商品,自身不被别的商品度量,它自己是自己的价值,直白了说:“我就是价值!”这就是货币,实质是超越所有商品的契约和信用。
商品的背后是人,从人的角度讲,一次商品的度量,或者说,一个交换的完成,是一次信用的传递。比如说,张三用某张纸交换了李四一个南瓜,是因为李四愿意传递该种纸的信用;李四用某张纸交换了王五一袋麦子,是因为王五愿意传递该种纸的信用,要划上句号在现实上完成传递,必须依赖一个绝对信用者:他不用该种纸传递信用,而是赋予该种纸信用,他就是信用!显而易见,这就是铸币者——而今的中央银行,该种纸就是所谓的纸币。
用数学的语言讲,作为所有交换物的“最大公约数”,货币是一个求极限的结果。《“汇率”是个伪命题》前边介绍的亚里士多德论“第一推动者”的逻辑即类似数学上的求极限。
03.为什么说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是错误的?
答:关于什么是货币,现行教科书一般是这样标准作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值得肯定的是,它突出了货币是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一点,但什么是分离、分离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也突出了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但固定到什么程度、一般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客气讲,还不透彻;不客气讲,错!
之所以错,更重要的应该还不是不透彻,而是现行的货币定义首先就失其大体——政治大体,经济学味道十足,没看到货币是人类社会组织化的重要工具,是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
用数学的语言讲,现行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是一个没有完成求极限的名词解释。
04.真金白银天生是货币吗?
答:有资料显示,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2000多种不同的货币。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地方和时代都曾认可真金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以至马克思表示:“货币并非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这是把货币与货币载体混为一谈,作为一个数学上求极限的结果,作为人之间的契约与信用,货币不是现实世界中任何的形而下物,但为现实之用,它需要进行表达。这是一个难题——铸币难题,难在要用一个有形的东西来表达一个无形的东西,难在有无之间!
作为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原则上,相关组织的最高权力者可以主持铸币,发行有自己特定印记的货币载体。但存在两个问题:一者如何防止最高权力者滥印滥发;二者最高权力者发生更迭怎么办。考虑到这两个问题的现实性,尤其人类的经济活动远比政治活动恒久永远,货币载体应该尽可能远离政治和权力,不是最高权力者想铸就铸的。既然连最高权力也需要远离,一般的人为因素无疑更需要远离,就是说,货币载体要尽可能稀罕。
从历史看,真金白银比较好地满足这两点,一者对一般人极其稀罕,一者对最高权力者也极其稀罕,称得上天生的货币载体。这应该正是不同的地方与时代不约而同地认可真金白银作为货币载体的原因所在。当然,也可能因为真金白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光泽和质地让人感觉比较好,大家都接受。
05.为什么说汇率是个伪命题?
答:说汇率是个伪命题,实在是最自然不过。货币是组织化的重要工具,两种不同的货币原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怎么可以买卖呢?货币隐含着一份契约和信用,两个不同的组织根本就没有契约和信用关系,其货币怎么发生关系呢?从可计数与不可计数的角度讲,货币其实是不可计数的,怎么比呢?
有人可能要提出:不是说货币是信用吗?那信用有大小呀?所谓大小难道就是一种关系一种比?的确,信用是人们最主要的口头禅之一,特别是财经界,信用大小的说法的确是不严格的,严格地讲,信用就是信用,无所谓大小。考虑到这一点,《“汇率”是个伪命题》特别强调:货币是终极信用。
用数学的语言讲,不同的货币作为不同的求极限的结果,自然亦不可比。这可能还是一个理解汇率是个伪命题的方便法门,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就是因为没看到这里面所包含的求极限。
06.为什么现实上会有汇率问题?
答:汇率是个伪命题,但之所以现实上存在汇率问题,首先是因为两个不同的组织虽没有契约和信用,但现实上可能会存在经济往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济区A用一桶石油(每桶A币X元)交换经济区B一吨粮食(每吨B币Y元),于是想当然认为A一桶石油价值B一吨粮食,并相应得出A币对B币的“汇率”K·X/Y(K是系数)。A、B两地进行物物交换的人们还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成本,选择哪一些交换,放弃哪一些交换,并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但不管如何计算而来,这所谓的汇率其实都只是为物物交换所提供的临时货币置换。
汇率之所以存在,不仅因为现实上存在物物交换的需要,也因为历史的遗留。这就是真金白银作为天然的货币载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自动为跨地区交换提供了契约和信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世界通宝,大自然则充当了世界央行。
事实上,一定意义上讲,世界贸易乃至全球化就是以真金白银作为世界通宝发展起来的,哥伦布当年之所以坚持远航探险东印度,黄金是最主要的目的,曾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这倒还真的存在一个真的汇率,还是拿A、B两地来说,在A地,
但不幸的是,
07.为什么说“购买力平价”反证了汇率的虚伪荒唐?
答:俗话说得好:假的就是假的。正因为汇率是个假问题,即便是承认和接受汇率,其虚伪和荒唐亦按捺不住,跃然纸上,自动为所谓的汇率充当反证,这充分表现在所谓汇率的计算上。
汇率的计算被认为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大争鸣不正表明这一点么?当前流行的汇率计算理论主要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最初由瑞典经济学大师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简单地说,就是前边提到的“K·X/Y”——当然,这只是一个写意描述,实际计算非常复杂,比如要参照A自身的粮食价格或B自身的石油价格,比如不能根据一两件交换的商品来计算。按卡塞尔及凯恩斯的高见,购买力平价不仅应涵盖国际贸易商品和服务,而且要包括非贸易商品和服务。在大师们看来,这样更全面也更准确,能得到更真实的汇率。
这是失其大体而迷于枝节的典型,卡塞尔及一代接一代的货币经济大师们,似乎从来就没有细想:即便一块A币在A地能买到一吨牛肉甚至一吨黄金,如果B地不接受A币——即不对A币授信,在B地就一粒米也买不来,我就不卖给你,怎么啦!谈什么购买力平价呢?
事实上,每个具体的贸易商都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成本,及自己与对方所发生的物物交换相关情况,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理论上讲,有多少个贸易商,就可以有多少个汇率。
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鸣中,最有趣的可能莫过于具体的点数,一说要升值到6.5,一说该升到5.0,一说应升到4.5,一说应升到4,一说应升至3.3,一说要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原本就是个玩笑!
08.不同货币的经济区要怎样进行贸易呢?
答:既然汇率是个假问题,两种不同的货币根本无所谓比值,那不同货币的经济区要发生贸易关系,该怎样来进行呢?这倒是个现实问题!回到贸易的本质即迎刃而解,所谓贸易,其实是组织化的发展,自给自足无所谓贸易,一般的物物交换也谈不上贸易。既然是组织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建立契约和信用——立信在贸易之先!
还是拿A、B两地来说,如果真的要建立贸易关系,A、B就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新信用,成立一个共同的新铸币者,这就是区间通宝和区间央行,一切区间贸易往来都通过区间通宝来结算和支付。
一旦有了区间通宝和区间央行,也就有了A币对B币的汇率。一块区间通宝值多少A币,由A决定;一块区间通宝值多少B币,由B决定。就这样,A币与B币通过它们共同赋信的区间通宝架构和传递了汇率关系。也就好比有了基准线,我们才能够判断谁在上谁在下一样。
不幸的是,从历史和现实看,世界贸易并没有首先立信,既没有首先就建立世界央行,更没有一开始就发行世界通宝,而是风风火火就上了。在共同把真金白银作为天然的世界通宝的时代,风风火火还情有可原,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确不应该再风风火火全球化了,赶快立信吧!
没什么犹豫的,人类如果不想从全球化退回去,就必须紧紧抓住货币这一组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更能够马上认识到为什么要急补建立世界央行和世界通宝这一课。
09.人类社会应该重归金本位吗?
答: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拖累全世界,一部分人不只是质疑美元,而是质疑更广义的信用货币——即当前通行世界的纸币,甚至开始怀念起金本位的时代,由于真金白银的币值稳定,甚到价值有涨不跌,人们的投机更少,政府更有责任,那时候的经济发展更健康。
这应该是事实,但人类是不是应该重归金本位呢?不太可能!真金白银的确是天生的信用载体,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的确很好地充当了世界通宝——尽管是无意识的,但时至今日,且不考虑如何用极其稀罕的真金白银来融通全球海量经济活动的事儿,更重要的是,重归金本位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大自然这个世界央行对真金白银的分配不均匀,有的地方盛产,有的地方奇缺,大家伙接受吗?过去真金白银作为硬通货是无意授信的,不得不接受,如今大家伙愿意对真金白银有意授信吗?另一方面,重归金本位也可能再次激发对真金白银的非理性甚至畸形追求,就像哥伦布当年那样。
前边已经谈到,信用载体既要对一般人保持稀罕性,也要对组织内的最高权力者也就是铸币者保证稀罕性。纸币其实并不差,特别是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纸币能很好地对一般人保持稀罕性,从而很好地充当契约及信用载体。纸币的天生不足是组织内的最高权力者容易滥印滥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大力解决的。
10.如何看待美元的危机和人民币的机遇?
答:毫无疑问,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表明,美元正遭遇巨大的危机。事实上,早就有数据表明,美元没有好好地珍惜自己现实上充当世界硬通货的荣耀,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一直在下跌———拙文《叫停“美元印刷机”》谈到这一点——更有资料显示,相比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的1971年,现在1美元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当时的6美分——简直跌得粉身碎骨!
一句俗话说得好:别人死老婆等于自己娶媳妇!当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议论有点热火朝天,确实,美元的危机就是人民币的机遇。道理很简单,既然你美元不珍惜自己作为世界硬通货的荣耀,那我人民币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有一些地盘,不再使用你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至少在我自己主导的国际贸易中,我可以放弃美元结算,改用人民币结算。
咱们国家眼下就是这么做的,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在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先生曾表示,有生之年可能还看不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这应该不是泼冷水,更重要的是,让单一主权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可能不再是全球货币体系演化的方向。
原因何在?不是别的,正是美元堕落的原因。表面上看,美元堕落是因为纸币的天生不足,美国当局滥印滥发。但深刻地讲,恰恰是人性的弱点作祟,美元的堕落印证了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那一句经典名言:“权力往往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既然是人性的弱点作祟,别的单一主权货币——包括人民币在内——难道就不一样堕落?
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可以用别的主权货币比如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来促进货币的竞争,防止主要国际货币的滥印滥发,从而保障全球货币体系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还是尽快补上立信这一课,建立世界央行,发行世界通宝——还是那句老话:
原本煞尾,然意犹未尽,缘于有朋友提的问题:君山,你的文章不仅逻辑严密,更重要的还逻辑简洁,但你的文章及观点传播都不太广,除现实上媒界和舆论难免势利之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行文虽然也激情澎湃,但某些方面过于温良,甚至迂腐,比如你不骂人,实际上,你有功力把那一些在台面上跳来跳去的所谓著名人物拉出来练手,而且很多文章都可以针对具体人物痛快下手。朋友所言引起我的思考,但个人仍然迂腐地表示:咱对事不对人、论理不论人,尽管到一定的时候也可以对事也对人、论理也论人,但还是愿意从注目致礼出发,相信每个人的良知与理性。基于此,诚以天良再次向学界、媒界和舆论呐喊:
尊重理性,莫再折腾!
[链接]张维迎们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