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1 铁矿石谈判的猜想4---未完待续


猜想了一个月,原以为今天会公布答案,给这桩世界瞩目的公案画上一个句号。前几天双方在打“静默战”,处于信息的真空期,看谁先沉不住气妥协,结果是都不肯低头。今天中钢协提出谈判进入加时赛,这是以前的所规则没有的,超出了我的猜想范围。

业内舆论很多,无外乎分为三种。一种是指责中钢协软弱、办事不力的,主要是一些公众。他们对中钢协期望过高,认为中钢协就代表政府,代表国家权力,理应是无所不能的。至于影响谈判进展不顺的因素,可归结为中钢协执行不力。作为钢协,不能约束钢企,出现了那么多的叛徒倒戈;矿石进口秩序混乱,都知道需求减少,进口量还只增不减;产能过剩,产量还屡创新高。这些问题都毫无疑问地归咎于中钢协。

如果这样来看,中钢协无疑很冤枉。中钢协的权力是有限的,对各钢厂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在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的今天,连软约束力也在削弱。钢企如何经营,有自己的决策权,旁人无法过多的干涉。而有关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法规,还得借助半官方的身份通过其他的行政部门颁布,如工信部、商务部等等。有迹象显示,行业危机爆发后,中钢协与工信部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位重而权轻,能做到这样已属难能可贵。

以前行情上涨的时候,各钢厂埋头发展,谁也不将钢协当回事,钢协也乐得轻松,连铁矿石谈判也委托给宝钢处理了。宝钢连续代表中国钢企谈了好些年,节节败退,但凡自己能消化的附加成本,宝钢代表中国忍了。那个时候,谁也没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来认真思考铁矿石资源受制于人的问题。今年中钢协第一次接手矿石谈判,内忧外患,关系理不顺,资源不到位,它能代表中国钢企强硬的表态,拒绝妥协,这就是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它权力范围内的作用了。再有不满意,就属于期望过高。

二是指责中小钢厂倒戈的。据最近的报道,共有三十八家中小钢企私下与供方签订了长协矿;另有说山西省钢协欲跳出中钢协的藩篱,自行签约。不能团结一致对外,是中钢协谈判受阻的死穴。中小钢厂一直未能独立与外矿签订协议,在前几年的行情中,吃了不少的亏,只有在大中钢厂手中买二手矿,这股抑郁之气一直未能宣泄。难得今年长协价高于现货价,大中钢厂拒绝接受外矿条件,再加上外矿对中小钢厂频送秋波,一时间就有些把持不住,变节了。

如果单纯从局部利益来考虑,中小钢厂的做法情有可原。钢铁行业一直有一种不平等的潜规则,国有的比民营的优越,规模大的比小的优越。优越就是有特权、有地位、有垄断资源的含义。长期以来的潜规则造就了钢铁行业内的鸿沟,各自的利益逐渐分化甚至对立。比如,有大资金、好项目优先批准国企、大企;要淘汰落后、限产限量首当其冲就是民企、小企,毫无例外。如此下去,怎么能奢望中小钢企能和大中钢企一条心?所以说,盲目地指责中小钢企倒戈是不公平的,他们只不过是抓住了一次抗议的机会。如果不抗议,即使这次谈判成功了,也还是摆脱不了受欺负的命运。多年的积弊要慢慢地清理,铁矿石谈判要想毕其功于一役,很难。

三是连中钢协、倒戈者一起指责的。一些经销商会这样想,不管谈判结果如何,钢厂总归不会让经销商占便宜。这多少反映出现在钢厂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在恶化。这种厂商之间的关系恶化,不是一时一事一地,而是全行业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危机之后,厂商之间的蜜月期完结,大家都亏损,于是相互争利,各种手段都用上了。钢厂强势,所以被经销商称之为流氓,还是会武术的。这样心态之下的指责,就有失偏颇。

总之,我的观点是谈判进入加时赛对我方有利,铁矿石谈判不争短期结果,而要做长远谋划。

我们缺的就是时间。进口资质需要重新审核,进口矿石市场需要整顿,新发现的矿山等待开发,新的进口替代渠道需要建立,国内钢企利益协调一致、统一对外,海外寻矿入股,这些事情都需要时间去完成,而且不是轻易能完成的。虽然进入加时赛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上述任务,但有时间就有变数,可以朝有利于我方的局面引导。除了炼好自身的功夫,还要有策略地分化对手。这方面,我们落后很远,也需要时间和经验。

中钢协截止目前的表现完全让我满意。纵观我的博客,平时对中钢协的批评和指责是比较多、而且比较尖刻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指责和漠视,都只会让对手看到我们的裂痕。因此,在铁矿石谈判未果之前,除了妥协,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我都支持中钢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