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话VS西南方言VS朝鲜话
现代胶东话(属胶辽官话)大致成型于明代,与同样形成于明代的西南官话(川滇黔渝)确有些渊源,本人上大学期间专门就两种方言做过对比,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情形,有似于现在的东北话和新疆话,出于交流的需要,进入两地的移民必须放弃自己原来的方言,而操起时下流行的官方语言。最终演变的结果是,两者都很象普通话,却因吸引了一些地方方言要素而略有不同。
胶东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许多胶东人在学韩语时,经常为发现朝鲜话中几乎无处不在的“类胶东方言”词汇而兴奋不已。其实这种欣喜不光为胶东人独有,不同方言区的人几乎都能从朝鲜话中找到其方言母语中的词汇。这其实只是一种令中国人“看起来很美”的假相,朝鲜民族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历史,半岛上出现人类的历史几乎与中原一样悠久。虽然我们的先民曾多次直接将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但那里还是以当地人为主。这就是朝鲜半岛长期存在着官方语言文字(汉语、汉字)和民间语言文字(朝鲜语、谚文)的原因所在。朝鲜话中的确存在许多汉语痕迹,这是朝鲜语长期借用汉语词汇结果,而且借用历史从汉代以降一直示曾停止间断过。到现代,朝鲜语几乎成了中国历代官方语言的浓缩沉淀版本。这就是许多方言区的人们都能从中有“惊喜发现”的原因。
而实际上,朝鲜话属于阿尔泰语系,与我们的汉藏语系差别巨大。朝鲜话、日本话都是“本体中用”的经典版本(日语也属于阿尔泰语系)。
胶东话是文化遗产
胶东话之所以“怪”,难懂,主要是因为胶东话保留了许多原始东夷民族的底层语言。历经数千年,在明代进入官话体系之后,在历时近500多年的明清两代,由于社会秩序的长期相对稳定和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她幸运地相对完整地保留了独立性。说白了,就是进化较慢。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文化现象:胶东话成为一件明代流传下来的、品相相对不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认为,许多还在流行于中国各地的各种方言,其实就是中国历代官方语言因为种种特殊的历史原因保留下来的不同版本的孤本或善本。往高里说,这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遗产,这也为我们这个民族在研究自己文化的流变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可能是并不多见的奇特现象。1988年,本人曾经在电视上见过北京大学教授模仿宋词的演唱,虽然曲调让人听起来极其不舒服,也不够悦耳,但却让我从他们的表述中明白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如今的福建闽南话,其实就是宋代中国官方语言的珍藏版,而他们正是根据福建闽南话的规律模仿出来的当时的曲调。 打个有趣的比方:一个现在的北京人与现在的胶东土著对话,几乎等于一个现代人与一个明代或者清代的中国人对话;一个现在的北京人与现在的福建土著对话,等于与北宋末年的中国人对话。
这就是说普通话的人与类似胶东话的方言体系难以沟通的原因所在,明白了这些,相信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漫话胶东话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