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讲讲城、市以及管辖结构的发展趋势


题目定为有容乃大,是有原因的。读完你就知道我的用意了。

先讲城市,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城和市。
“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城的偏旁是“土”寓意为建筑或居所,中间是“人”寓意居民,侧边是“戈”有一定得治理和保卫机构;城的总体概念是有一定人口,和相应的居住场所,配套以相应的治理和保卫机构的一个地域。

“市”为商业的概念,经济学中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市是古代招牌的象形字,也写作“肆”。原始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是没有市的,因为没有商品交换。当社会分工出现以后,市才有了最初的模型。
“城”和“市”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

那么先有城还是现有市呢?我肯定这不同于鸡和鸡蛋的矛盾逻辑。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交换长期维持,市的参与者常常要到这个特定的场所。大量的有交换需求的人使得市具备了稳定的参与者,从中便有一部分人脱离了原有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交换活动。为维持市的交易秩序则派生了一定的交换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从市场交换的管理活动者收取一定得服务费用,并不断改善交换场所——市的环境,于是有了相应规模的建筑,以及长期住于市的人的住所,由此则产生了一整套配套机制,而且政府也在此时介入,最初的镇的概念由此而生。
这里才讲到镇,还不是城,城是镇发展至极大的产物。则大市产生大镇,大镇演变成大城。
大市则大城,大城市是也。

回头来看我们的城、市,放眼全国都是如此,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开放度高,则城的程度高。像南通、连云港这些最初就向世界敞开的市场,低于同期其他开放城市的水平,问题就出在市上,而导致城的落后。
连盐通,长期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客观上造就了这种局面,当然这个对于江北的大多城市都是一样的。
市场化追求的就是自由竞争,要包容有所的市场主体,让市场去自然选择。
市有容乃大,则成大市,而后造大城;城有容乃大,以润大市,后大城市然也!



政F最初的职能和市是无关的,但一旦市有了城,政府就必然会介入进来!从而使得历朝历代,政府的治所必和城市相重合。也就是政府机构多设在是最发达的城里。从而产生了行政体系,也就是治理结构。
中国现在的省、市、县、乡镇,也就是这套体系中的一种。
省辖市、市辖县、县辖乡镇,乡镇为最小的行政治理单元,因为无市无城,村在法律上是不应该具备管辖权的。目前吵得最热的莫过于“省管县”。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 “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这种改革应该说是并不是有多高明的。因为客观上讲,管理层级的过多,只会增加市场管理费用。

那么省管县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
我觉得,可以适当淡化县的概念,弱化原有市的级别。向美国的州一样,我们可以多设县级市,将县级市提高半级,将地级市降低半级,统称为市,市下辖各镇区。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强镇(原县城所在镇)则市,大市则城!市到时候则不仅是经济概念,更是地域概念,有容乃大,更是顺理成章。
我觉得这不仅是管辖结构的发展趋势,更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