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是给周刊写的稿子,因故没有刊出,后来刊于《南风窗》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容易
1981年,叶永烈坐在小小的黑白电视前,电视中,“四人帮”正在接受审判。正在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叶永烈,觉得他也该写这样一部著作。发迹于上海的四人帮,让他找到写作的题材。写作、出版,都历经周折,但是,随着政治的愈加清明,叶永烈庆幸,《“四人帮”兴亡》的书稿终于没有烂在他的电脑里
陈远
很多人读着他的书长大,70后出生的一代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十万个为什么》。
他是叶永烈。
2009年初,叶永烈的《四人帮兴亡》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因为涉及敏感题材,出版社和叶永烈约定,不作任何宣传,也不做任何签收。这是一次静悄悄的出版。
但是,很短的时间,这套书已经第二次印刷。
“四人帮我都见过”
叶永烈没有采访过四人帮。但是这四个人,他都见到过。
1963年,叶永烈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他听得第一场报告,就是张春桥作的。
整一个上午,叶永烈坐在距离张春桥十来米的地方,相当远。他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小人物。
但是张春桥给叶永烈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春桥口才非常好,思维逻辑清楚。在这四个人当中,张春桥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是个冷静的人,讲话一句就是一句,他的演讲,如果录音,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时隔46年,叶永烈向《中国周刊》记者如此回忆。
姚文元根张春桥很不一样。叶永烈见到姚文元,也是听他的报告,1966年。
“姚文元文笔很好,但是口才不行。”叶永烈曾经专门对比过张春桥和姚文元的文章,叶的结论是相对来说,姚文元的文章“帮腔帮味”比较多,相对而言叶永烈还是比较喜欢张春桥的文章。
文革期间,江青经常在北京接见群众。叶永烈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见到江青的,他对于江青的印象,更多的是在广播里听到江青的报告。
“江青口齿非常清楚,但是有点罗嗦,尤其是讲样板戏的时候,会翻来覆去的讲,非常琐碎。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们一般讲‘比较好’、‘比较不错’“比较如何如何”,但是江青说“较比”:“较比好”、“较比不错”“较比如何如何”。”叶永烈说。
四人帮中,叶永烈见王洪文的次数最多,这和他生命中一段奇特的经历有关。
1976年,在上海成立过一个“文集内片组”,“50多个人”。叶永烈记得,突然有一天,工宣队找到他,很严肃地对他讲: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担任“内片组”的导演,必须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他的工作就是要拍摄中央直接交办的影片。
每次时间都特别紧张,“从任务下达到出片,最多也就有半个月的时间。”
中央交办的任务,当然要全力以赴。到了后来,叶永烈才知道,毛泽东晚年,要看娱乐性的影片,所以在北京和上海都成立了“文集内片组”,专门为他一个人拍影片。
当时的叶永烈把制片厂的人挨个数了一遍,心中奇怪:怎么也轮不到一个“臭老九”来当这个导演。
也是后来得知,因为时间紧张,所以在电影厂以手快著称的他才被选中了。
王洪文有时候回到上海来审查影片,但是并不多说话,一般就是:“可以啊,好啊。”
“我要写四人帮”
1981年,正在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叶永烈,在电视上看到“四人帮”接受审查的转播。他忽然意识到,关于上海的题材,几乎被前辈作家写尽,但是发迹于上海的“四人帮”,还没有人写过。
他萌生了写“四人帮”的想法,以《第三帝国的兴亡》为榜样。
这个题材太大了,一开始叶永烈就感到了困难。叶永烈不得不改变计划,把最初的计划拆分成四个子题,分成四个长篇,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
写作断断续续,叶永烈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先写江青,只写到江青到延安;写张春桥,也只写了他三十年代在上海的经历;至于王洪文,叶永烈一开始甚至觉得这个人太浅,没有什么好写。
随着不断的深入,叶永烈才发现,写了王洪文,就写出了上海的文革十年。
叶永烈的感觉找到了。写完王洪文,反过头来再写江青和张春桥,一气呵成。
1986年,文革二十周年。漓江出版社知道了叶永烈的写作计划。要去了叶永烈的已经完成的部分,计划以最快的速度出版。
快要出清样的时候,出版社打来电话,要叶永烈马上赶到桂林。
叶永烈到了桂林,出版社的人去机场接他。
一路无话。一直到了宾馆的电梯,出版社的人才告诉他:有关部门要审稿。
叶永烈的第一感觉就是书出不成了。
他带着一大包书稿,回到上海,继续写作、补充。
直到1988年,四本传记才一下子出版。洛阳一时纸贵:江青传印了20万册;张春桥传,15万册;王洪文传,13万册;姚文元,5万册。
1993年,《“四人帮”全传》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但是,这样的形式不符合叶永烈的构想。他要回到最初的写作计划上。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叶永烈开始采访大量的当事人。包括“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中央文革”小组组员王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