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十五的遭遇


张十五的遭遇

 张十五是广东汕头人,早年,2000年以前,从台湾引来南美白对虾苗,在汕头搞人工养殖,小发。就有很多人效仿,几年间,沿海的对虾养形成产业,很是迅猛,又很快泛滥,,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也开始搞人工养殖对虾的时候,中国沿海养虾就几乎没赚头了,一些人就开始琢磨到中国内陆去养虾。

张十五是其中的一个。

     内地人吃海鲜早就不是新鲜事,大陆广大市场“生猛海鲜”的招牌曾经那么耀眼,后来“生猛海鲜”的招牌在内陆城市逐渐消失了,那是因为海鲜已经成为内陆宴席上常见的菜品。甚至在人们宴客时,如果少了海鲜,就会觉得要掉那么一个档次。

“生猛海鲜”招牌的消失意味着内陆城市海鲜市场趋于成熟。市场让海鲜品编织的空运物流网络相当精细严密。沿海捕捞的海鲜当天就可以抵达大陆任何一个有空港的城市。

  海鲜在内陆城市市场已经成熟,利润空间明显,就算空运运费和运输途中的损耗,便有些赚头,这是沿海养虾人来内地养殖拓展市场的驱动力。

海产品有自己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惯,内陆养殖很难让它们正常生长,这是至今为止。内陆海鲜养殖没形成产业和多数沿海到内陆的养虾人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

  张十五进了内地没有走,这人实在,他到云南、到成都、到重庆。边不断的找地头试养边琢磨,终于琢磨出一套“淡水海化及防污工程、海生鱼类淡水生活习性的培育、设施渔业仿造虾的原生态生长环境”的技术。

  2005年,他把自己在沿海的养殖场卖了约上同伴,在重庆歌乐山找到几十亩养殖水面,用自己琢磨的技术硬是把南美白对虾养了起来。提供场地的朋友见养殖成功,就介绍大老板来投资,想扩大规模,大老板换个地方,租下更大的地面开始搞成规模的养殖。

较大规模的养殖也成功了,在重庆养的海鲜品上市了,地方有关部门关心了,说:报项目来,我们给予扶持。投资老板说:好,我们报项目。部门领导说:项目报来可以享受那些、那些和那些政策。

投资老板对张十五说:我们商定的股份比例不变,张十五说:不变。投资老板说:我们商定的分工责任不变,张十五说:不变,投资老板说政府扶持部分是我去争取的你们不能占股,张十五说:不干!。

张十五只好从新开始找人合作,从新找人合作就得从新找地方养出来给人看,或者。拿现金出来共同承担风险,可是几年下来,几次试养殖。张十五卖自己渔场的钱钱已经折腾的没有了。

如今,张十五还呆在重庆,他的技术已经在内地养殖出了海产品,技术和经济的分析整理成了项目方案,项目方案的建设目标是“让海鲜成为内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可是,至今他还在重庆苦苦呆着,等待有人来合作。

这就是张十五的遭遇。

有想了解故事详情和项目方案的朋友请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