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区域合作论坛本月16日将在两国边境的黑龙江省牡丹江拉开帷幕,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第五次论坛会议。中俄之间频繁的经贸交流证明,双边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但是,就在不久前,俄罗斯政府宣布查扣6000个集装箱、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并予以销毁,同时关闭了华商聚集的切尔基佐沃市场,使数万名华商一夜间倾家荡产,并将导致该地区10万人失业。中国商人为俄罗斯带来了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但俄罗斯政府的粗暴行动,无意刺痛了中国商人的心。
“灰色清关”需要两国合作
“灰色清关”应当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 俄方“清关公司”在货物通关后,通常不给货主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据了解,按照目前的行情,如果通过清关公司办理过关手续,每个40尺的集装箱要收取24500美元,价格非常高昂。事实上,俄罗斯从没有搞过正规清关。因为没有报关单据,俄罗斯警方就很容易扣押货物。据调查,中国商人为此遭受的损失每年都有数亿、甚至数十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灰色清关”问题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许多年来积压的问题,眼下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都是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久的国家。市场不够完善,有许多地方尚存在较大的漏洞,形成了俄罗斯清关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当然需要打破。而一些中国商人利用潜规则和漏洞所从事的贸易行为也应予以取缔或者规范化。但既然是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问题,而且得到了双方的默许,理应协商解决,不能由一方单方面简单、粗暴地查抄、抓人。
俄罗斯不能只看到一些华商在经商中有违法律的行为,还应当看到俄方海关和税警在执法中对华商的蛮横粗暴以及贪婪腐败的行为。
当然,笔者相信这次事件并不只是针对华人的动作,也未必对中国有什么企图,俄方也许只是为了纠正中俄贸易中存在的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但两天之内三次扣押华商的强硬手段,难免会在华商心里留下阴影。至少,俄罗斯应当事先通过相关渠道与中方进行沟通,顾及中俄两国经贸的长远发展。
华商在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中国老话说“伤人一百,自损三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是中俄之间,所有国家之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伤害了别人,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
俄罗斯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不完善,形成了无序竞争,而官僚体制、政府不透明、行政不规范都增加了华商的经营风险,不少前往经商的中国人都体会过那种“冒险”的心理。中国商人在俄罗斯遭遇恶意欺诈、拖赖货款、绑架勒索、强收“保护费”等事件时有发生,华商普遍认为在俄经商缺乏安全感。
今年6月,中俄海关合作分委会成立,尝试建立规范两国贸易秩序的长效机制。笔者希望双方能充分发挥该机制的作用,加强两国海关的合作,共同打击“灰色清关”,建立规范、透明的贸易秩序。
在俄华商也应该团结起来,保持华商的尊严和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形象,对俄罗斯的“灰色清关”采取克制态度,循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以华商团体的力量去对抗俄市场和海关的潜规则,为自己营造安全良好的营商环境,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笔者也吁请中国政府关注俄罗斯的“灰色清关”现象以及华商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双方应当加快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贸易与合作制度,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政策执行的简便性和可监督性。同时,还应尽快启动海关合作机制,共同打击“灰色清关”,建立规范报关渠道,提高通关效率,为双边贸易提供安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随着各自经济、政治的发展壮大,中国和俄罗斯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双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节上产生利益冲突是正常的。但作为友邻,应该加强沟通来解决分歧,不仅要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合作,还要在双边经贸、文化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调。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原题为“俄罗斯的‘灰色清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