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营”的生存之道


    D君毕业后刚进外企大跨国公司工作时,首先作为“Trainee(实习生)”受到了为期数月的“菜鸟(刚出道的新人)培训”。公司每年的总营业额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财大气粗,在员工培训方面舍得下本钱。学员都住进豪华宾馆,即使家就在本市也不要随便回,实际上根本也来不及回家——侥幸能偷出那么点闲工夫,还不如抓紧时间赶快打个盹。一点活儿还没干,工资、福利就已经开始往腰包里涓涓地净流入了。每天还按出差标准发给津贴,比薪水还高。这等好事当然很诱人,但是如果知道了背后的那份辛苦,大概谁也不会再觉得“白赚”了。

    那段日子里,他们每天睡觉的时间一般在0~5个小时之间。白天晕头转向听一整天课,晚上除了比大学一年级新生还要玩命地复习功课之外,隔三差五地就得拼命准备第二天一大早的“Call”——模拟演练。公司从世界各地专门调来一批又一批资深的市场、技术、管理前辈分别给各个学习小组做“师傅”,等到了做Call之时,由这些“师傅”扮演“客户”,而他们这些学员做Call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课堂里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鼓动游簧之舌(必须得操英语,显然只可能是洋泾浜式的外加南腔北调),利用各种手段(行贿、绑架等犯罪行为除外)、道具说服“客户”认同他们的产品,青睐他们的公司,买他们的东西。这些“师傅”们在做Call之前是教员,指导他们“上阵”前的准备工作;做Call之时轮流交换到其他小组作考官,模拟客户各种可能的质疑、反驳、抵触、敌意、无知、傲慢、无礼、推托、敷衍等表现,以考验他们的应对策略。每次做Call之后,都要给予详细的分析、点评、反馈,以资总结提高。这三个过程都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他的职位本来是技术顾问,但也得和销售人员一视同仁,通过同样的训练和考核。这真体现了全公司彻头彻尾的市场导向,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而且,这种培训的残酷性还体现在“末位淘汰”——每次Call都要记成绩,另外还有笔试成绩,到培训结束时各次成绩加权求和,总成绩排在最后面10%的人一律淘汰,不管“及格”“不及格”。

    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连十多个星期,连周末都主动搭进去,天天如此。以至于到后来很多人白天都必须站在教室里听课,一边还得拼命地喝浓咖啡,仍然还有可能睡着、跌倒,连女孩子都直跟他们要烟抽。

    如此大强度的强化训练,一来大概是因为公司不想白花钱让他们躺在酒店里睡大觉,二来可能是想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加班加点的习惯——这使他蓦然回想起中学政治课上有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手段有: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哎,当初背书的时候为什么总也记不住?终于没长记性,不听老人言,自投罗网认人宰割!

    不过,这么一顿疯狂的剥削压榨之后还真的大见成效,每个人都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有几位以前曾念过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同事说,这几个月的修炼比MBA的两三年收获还多。原本对技术一窍不通、连打字都不会的“导小姐”,现在就敢摇身一变以IT专家自居,站在万人大会场里大言不惭地狂侃“世界IT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原本见到生人就脸红、看见酒店门童都绕着走的腼腆小伙儿,现在就敢横着膀子趟进摩天大厦里面逮着人就问:“你们老总在哪儿?下个月打算在IT方面花几个亿?”

    这种培训对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借鉴价值,显然并不是在于它的高强度性,而是在于它实战演习似的训练与评估方式,以及师徒式的言传身教辅导体系。这就是“野兽营”的生存之道。其本质上同样是给你的“魔方”加“油”,使之转动得更欢畅。

    国外一些注重教育创新和探索的学校已经开始将类似的思路运用在儿童教育方面,成效卓著。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扫除传统教育下的盲区,起到几大作用:

l       使孩子产生深切的参与感,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变外在的动力为内在的动力。

l       促使孩子综合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技能来面对客观事物的挑战,解决实际问题,并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l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展示自己,设计发展方向。

l       积极鼓励合作、团队精神,并激发每个孩子勇于承担职责的勇气。

l       为学生将来走出学校后投身社会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l       是全面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