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本人8月16日,在“价值中国网”、“中思网”和“经济学家”三个网站同时发出《办“政治特区”比当年办“经济特区”还急》的短文。其中,价值中国网有一位网友评论说:“涉及政治的事情,还得慢慢来,稳定是关键”。本人认为:这一句评论语言,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认识,并以此耽搁了中国许多能办而不能办的事情。为此,再谈谈个人的观点。
第一、 政治是敏感的但不是不能改动的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来说,政治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们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
在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当今中国,似乎“政治”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治理中国大陆的模式,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政治,任何人也不能对其进行评论,说三道四,否则就有杀身之祸。对中国政治提出任何建设性意见,都是以“涉及政治的事情,还得慢慢来,稳定是关键”一言以避之。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共的领导,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稳,是一种平衡状态,不平衡就不稳,不稳,就要调整平衡关系,不调整,稳就不存在,强行控稳,必然要额外给一个支撑力量,支出更大稳的成本,实质是在制造更大的不平衡因素,为未来的平衡关系设置更大的矛盾和问题。若不避嫌政治改革,把需要调整的因素,分散在是日常工作中,细改微调,循序渐进地改革,平衡关系与稳定就在其中了。这就是稳与改的辩证关系。
问题就出在,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始终认为“涉及政治的事情,还得慢慢来,稳定是关键”,似乎主观上就是要积攒社会矛盾,让所有的非政治矛盾集中到政治上来,促火山暴发,盼社会革命。
因此,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改良,已经迫在眉睫,但政治改革有不可逆性,实行某种形式的“政治特区”试验、试错,是社会政治改革成本最小的试错方法。
第二, 政治是分层的也有结构调整问题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政治,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孙中山先生的解释中,可看出:政治就是社会管理模式,是国家管理学,是社会管理学,是人群管理学。
因此,政治是分层次的,用最容易的分类方法,政治就有宏观政治、中观政治、微观政治。宏观政治,就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即国家管理学。中观政治,就是社会事务层面的政治,即社会管理学。微观政治,就是各类基层单位层面的政治,即(某类)人群管理学(即不同性质单位人群,如司法单位、教育单位、医药卫生单位、行政单位、企业单位等)。
《办“政治特区”比当年办“经济特区”还急》一文的宗旨,就是中、微观层面的政治改革,“政治特区”也只能是在中微观层面进行试错改革,它本来就不涉及国家层面,它的机理是由中国社会维稳成本、维安成本上升的逻辑推断。本来作者还想拿出 “政治特区”(在中国中部的黄冈、黄石、鄂州三市或武汉城市圈)地点的设想,为了避嫌作者的居住地,没有谈及。
中国办“政治特区”的举张,不是对中国最高政治结构的改革、改良设想,更不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中国社会管理、(某类)人群管理的探索与设想。
第三, 应该探索协调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国家管理学层面上不科学,而是社会管理、人群管理层面上的不科学。中国要发展,要科学发展;社会要进步,也要科学进步。科学的本质,就是符合客观实际需要,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人民需要的民情。
从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看,社会管理不科学,带来全社会系统性矛盾和问题,如干部政策、城乡差距、户籍管理、教育政策、卫生医疗、住房制度设计等等,人群管理不科学,带来普遍的“边缘性反抗”(“边缘性反抗”是指单位普通群众没有能力改变领导的决策与决定,采取偷懒、装糊涂、假装顺从、装傻卖呆、偷盗、怠工、诽谤、暗中破坏等行为)。体制内的举报与上访,得不到解决时,就会找一些社会正义的典型事件,集聚愤怒,形成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体性冲突。
作者设想的“政治特区”,就是要研究和探索解决诸于“社会系统性矛盾”和“边缘性反抗”等问题。本质是协调社会矛盾,探求稳定机制,调整社会关系。
因此,“涉及政治的事情,还得慢慢来,稳定是关键”是不对的。
2008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