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框”在手能否万事无忧?
文/陈永东
这个问题是在百度CEO李彦宏老兄提出“框计算”后人们的一个疑问。“框计算”想让“框”作前台、为中心,其他应用作后台、作支撑,这幅美好的蓝图能让我们一“框”在手、万事无忧吗?
一、李彦宏:一“框”在手,万事无忧!
2009年8月18日,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先生,在2009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所提出的全新技术概念:框计算(Box Computing)。
百度此次可是不遗余力地对“框计算”进行“大肆宣扬”,不仅由CEO李彦宏亲自宣讲,还专门制作了“框计算”分网站(http://boxcomputing.baidu.com/),甚至还立即建立了“框计算”专门的交流区与百科词条。
此概念一出,立即引起国内外、业内外一片关注。李彦宏的“框计算”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是一种最简单可依赖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总结李彦宏的“框计算”就一句话:一“框”在手,万事无忧?果真如此吗?
二、一个框框作前台,其他统统到后台?
听起来,李彦宏要让一个“框”成为今后人们所要接触的唯一“前台”,其他网站都统统站到后台。这从百度将“框计算”定位为“一站式互联网服务”可见端倪。
百度“框计算”的“一站式互联网服务”的想法是:只要一个“框”,用户就可以输入任何需求,然后就能够得到所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框”能帮用户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这基本意味着,一个框框作前台,其他所有应用都到背后去。前台的这个“框”成了接待员,成了联络人或推荐人。其他应用得靠掌握这个“框”计算规则的一方来推荐。
三、大家围着搜索转,强调“搜索中心论”?
从“框计算”的前台的“框”对接后台的应用模式看,它所要强调的或巩固的是搜索的核心地位,或者说就是一种变相的“搜索中心论”:整个网络世界以搜索为中心,大家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转。
同时,由于搜索的这个“框”既然是接待员,或联络人或推荐人,那么它接受了用户的“需求”后,到底会推荐谁的应用,就看搜索的“明规则”与“潜规则”了。“明规则”可能更多地偏重于技术层面,“潜规则”则更多地偏重商业层面。
但是,只要“框计算”强调的是“搜索中心论”,无论是“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对包括百度在内的“搜索中心论”的倡导者是有利的。这从过去搜索引擎的强势局面中就可见一斑。
实际上,“框计算”透露的“搜索中心论”将使得搜索引擎将来变得更为强势,在互联网中变得更具发言权,更具技术与商业优势。
四、提法很好很先进,实现很难很复杂
按照李彦宏提出的“框计算”思想,其实现过程为:
1、 首先,用户的任意一个需求被提交到“框”里;
2、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分析,包括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和海量计算,用户的需求被分发给框后台的某个或某几个应用所响应;
3、框背后的应用平台是开放的,框计算平台提供了大量即插即用的接口,各种应用可以主动与框计算平台对接,使自己有机会来响应框所收集到的需求。
首先,可以看出,这个提法很好很先进。其先进之处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大大简化了用户的使用界面--只需一个“框”,把复杂的东西屏蔽在后台;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开放的接口,让其他网站的各种应用可以对接进来,以响应用户的需求。
其次,可以看出,它的实现很难很复杂。其复杂之处就在于第2步,其中涉及的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和海量计算,这些的确都是当今最先进的搜索技术,但并非想像得那么容易,况且还有个艰难的成熟发展过程。不过,一些简单的应用正越来越受到搜索用户的青睐。
总之,暂时“框计算”还没有达到一“框”在手、万事无忧的地步,不过它提出了一个未来的蓝图与发展方向,这种提法能由中国企业提出也不容易,肯定花费了李彦宏老兄很多脑筋。不过,鉴于“框计算”提出者李彦宏乃是搜索引擎的代表,我们不难理解“框计算”隐含着“搜索中心论”的观点。(作者:陈永东,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