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对济南古城保护与开发“恩威并施”


  济南,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已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现仍保留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古城保护和开发为载体,挖掘和整理济南地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大文化产业,完善古城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危旧房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济南召开这为济南古城的开发与保护既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全运会将把济南的形象展现给全国人民,古城如何最大限度的展现它的魅力成了关键之举,在此背景下古城的开发与保护就成了主要矛盾。

  牵手全运,心系古城——全运会背景下济南古城开发保护利用现状及规划调研团通过走访考察芙蓉街、百花洲、王府池子、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历史文化街区、普利街等并专访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斌同志加深了对全运会背景下济南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的了解,并逐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并形成了初步的建议与想法。

  济南近年来以建设“'国际知名的美丽泉城和文化名城',保护“山、泉、湖、河、城”古城的整体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特色风貌地段的历史形象,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泉城特色”为规划目标在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缺乏整体规划。古城保护和开发既是文化工程,又是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城市化工程、产业提升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城镇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及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济南古城保护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个问题,例如芙蓉街改为小吃街以后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却给文物带来了极大的损坏,芙蓉街多为烧烤店这个对于木制的古建筑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此外空气污染不利于居住条件的改善。

  二、部门之间交流不协调。古城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规划局,文物保护部门等,互相之间的立场及所持的观念不同导致对于一个建筑的文物价值估计存在差异造成了古城建筑群的损坏。

  三、古城保护流于形式,形象工程多于实质性保护。全运会下,济南翻新老城塑造一个整齐划一的外表却破坏了文物的本来韵味与价值。山东省石刻馆西门的石头虎皮墙是上世纪40年代的,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为了整齐的外形将其刷贴了损坏了它的价值。

  古城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长期工程,这个过程充满利益矛盾体的相互较量,因此潜藏着许多阻碍因素,但总的来说都应该为此度量几项基本原则。

  1、保护为主,重在修复。划定古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范围,严格保护现有古街区、古遗址、古建筑。要保持古城传统的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和空间环境,要突出原物、原貌及古城风貌、风情,按照“修旧如旧、拆新护旧”的要求,拆除、改造“新建筑”,修复历史建筑,恢复古城风貌。注重对古城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和修复,维护和强化古城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2、开发新城,保护老城。古城保护必须与新城开发相结合,开辟拓展城市新区,加快老城内人口转移,以新城开发带动古城保护和修复;以古城保护为载体,加快梅城老城范围内危旧房改造,改善老城居住条件。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城保护和开发要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考虑,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里负责统筹把握规划、实施时序、资源综合利用、平台搭建等基础性工作,保护和开发的具体项目要积极实施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纳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

  济南古城保护与开发在全运会背景下加快了步伐也伤了一些筋骨,有些价值在新的改造与抉择中彰显的更加显著,而有些却在一堆残骸中哭诉历史。这项工程需要我们注入巨大的社会责任心在历史的高度上高瞻远瞩淡化古城与经济发展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