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东向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是市委市政府面对区域经济竞争的众多因素和错综关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综合把握决策对象的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做出的谋求芜湖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决策。

   阶段论和跨越论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由此可以认为,芜湖东向发展战略决策的逻辑行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八五”以前,芜湖是一个以轻纺为主,工业门类齐全的城市,素有“南烟北铜中纺织”之称,工业结构畸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开发区、国有企业为载体,以存量引增量,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项目支撑产业,以产业吸引外资或外地大企业,形成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海螺、奇瑞等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汇聚了13家“世界500强”、23家国内上市公司和众多东部沿海企业,引进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技术密集型项目,产业发展层次有了明显地提高。目前,芜湖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连续5年高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连续5年增幅全省第一,工业综合效益指数创下连续50个月居全国43个大中城市之首。从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看,当前芜湖经济运行的特征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大和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已完成工业化的积累阶段,开始进入规模扩张的工业化阶段;我市已走过轻纺工业发展阶段和重化工业阶段,将进入以高附加值为中心的制造业发展阶段。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芜湖在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客观条件业已形成,但也面临比前20年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任务。如果说,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围绕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并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展开的话,那么,芜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更重要的还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围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展开。认识这些,对于我们理解芜湖东向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向发展系统论

           芜湖东向发展战略范畴涉及方方面面,大到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小到一个观念的解放、一条道路的修建,都需要进行有益的政策探讨。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即《意见》所阐述的“一个灵魂、四个依托中心、五个基地、六个融入”,即以在全省率先探索、率先发展为灵魂,通过空间融入、产业融入、开放融入、要素融入、体制融入、机制融入,使长三角成为我市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逐步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和资本承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笔者认为,由这“1、4、5、6”组成的系统,从芜湖跨越式发展的要素和市情出发,不仅使全市各级领导者思维空间从以芜湖为中心过渡到以更高平台、更大范围为参照,从单值的经济增长过渡到多值的经济社会发展,从主要封闭地研究自身纵向关系过渡到综合研究的纵横向关系,而且构建了全市上下各方面力量由无序到有序、内耗到凝集、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视野、发展观念和发展平台。这就是文件提出来的,弘扬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奋力争先的精神,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以产业要素接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接轨为保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发展的融入格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优势“合二为一”论

         我们只有清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合二为一”,才切实理解这种关系对发展芜湖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意义,否则囿于比较优势而不能创新,结果必然是亦步亦趋。纵观中国经济地理,与西高东低的中国自然地形地貌走势相反,得地理位置、政策和风气之先的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版图上无可争议的高地,而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芜湖毗邻长三角,临江近海,承东启西,是安徽省连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东部发达地区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张的黄金跳板,具有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和产业等诸多优势,与长三角地相近,人相亲,文化相通,经济往来频繁。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对立的替代关系。相反,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我市才有可能创造和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东向发展,是芜湖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今后5年将是国际资本加速转移的高潮,国内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趋势也不断增强,众多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我市经济发展也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期”。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是芜湖在难得的“黄金期”中能否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关键,就是通过东向发展战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广泛利用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缩短与长三角城市的差距,达到长三角同类城市的发展水平。

  

         “体”、“用”之宜

          张之洞《劝学篇》曾论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借此概念笔者认为芜湖东向发展也有一个“体”、“用”的问题,即是要做睁大眼晴看世界的芜湖人,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中务求真学、“神”似,对传统农耕文化、小商业文化思维方式,坚决革除;对因循守旧的行政管理模式,坚决革新,勇于借鉴学习东部发展的一切有益经验。早在几年前,芜湖市就提出“向东看”,相继在全市开展了 “怎样看神秘的温州人”、“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更快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加快芜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讨论,下一步要进一步树立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行为模式,开动脑筋,放宽视野,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借鉴东部地区先进城市的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政策,重点在行政审批体制、城市管理体制、项目建设管理体制、金融服务体制、外贸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形成综合优势,激发内生性发展动力。降低行政成本、投资成本和商务成本,促进芜湖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附背景材料:

   

  芜湖东向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优势,要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产业要素接轨为重点,体制机制接轨为保障,全方位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诗仙李白赞叹万里长江磅礴气势的千古绝句。

  位于天门山下的芜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诞生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傻子瓜子”。

  如今的芜湖,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东向发展中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成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0亿元,增长了10倍多。

   ■东向发展是芜湖实现快速崛起的必然选择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安徽及时作出了“以芜湖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战略决策,瞄准、学习、融入长三角已成为芜湖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东向发展是芜湖实现快速崛起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格局看,芜湖“向东看”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地区以2.1%的国土面积,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以上的GDP和税收,吸引了占全国近40%的境外资金,长三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为了克服发展中要素紧缺和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已经明显加快了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芜湖地处长三角西北部,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纵深腹地,具有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和产业等诸多优势,接受长三角的辐射有近水楼台之利。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是芜湖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

  从历史上看,芜湖东向发展有着悠久的渊源。经济发展的区域指向是历史形成的,有经济规律、社会文化背景可循。安徽号称“吴头楚尾”,历史上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更加快了芜湖与苏浙沪的经济联系。当年徽商正是利用新安江与青弋江水路运输的便利,活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苏浙沪地区,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新中国成立以来,芜湖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际交往不断加强。计划经济时期,芜湖与长三角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主要指向苏浙沪地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芜湖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近年来芜湖招商引资的内资项目中,来自长三角的投资占70%以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1/3企业和1/3投资来自苏浙沪,各县区工业园中有一半以上的投资来自长三角地区。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芜湖经济与长三角地区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芜湖东向发展顺应了历史的延承,符合自然和经济规律。

  从现状看,东向发展是芜湖实现快速崛起的现实选择。近年来,芜湖以提高城市通达性为目标,先后完成了芜湖长江大桥、芜杭高速、沿江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滚装专用码头,规划建设芜雁、芜黄高速公路、芜申运河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沟通连接长三角的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网已逐步形成,为全面融入长三角打下了现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已经打造了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9个县区开发区的发展载体,形成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接平台。芜湖的汽车、电子电器、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船舶工业等,都在很高程度上融入了长三角产业体系或市场体系,东向发展战略在客观上促进了芜湖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从观念上看,芜湖具有融入长三角良好的思想基础。芜湖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上世纪90年代,开展了“怎样做改革开放中的芜湖人”的大讨论。2000年以来,芜湖相继开展了“怎样做跨世纪大开放的芜湖人”、“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怎样看温州人”的大讨论,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危机感、紧迫感,从中不断找出自身差距,突破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等思想束缚,抛弃传统农耕文化和小商业文化思维方式,不断确立与长三角对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行为模式,为加快融入长三角扫除了思想障碍。

  

   ■面向长三角,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

  芜湖东向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芜湖进一步抢抓“宏观调控、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国内产业洗牌”等战略机遇,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此,芜湖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出台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号召全市人民发扬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奋力争先的精神,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产业要素接轨为重点,体制机制接轨为保障,全方位与长三角无缝对接,逐步使长三角成为芜湖发展的4个“依托中心”,即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使芜湖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和资本承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当前芜湖东向发展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交通要东连,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前提。加快融入长三角,必须努力消除东向发展的硬环境束缚。芜湖结合“十一五”规划,正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努力构建与东部相连的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缩短与长三角核心区的空间距离,使芜湖与长三角地区的沟通更加快捷、顺畅。同时,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在信息方面率先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产业要东接,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重点。目前,东部地区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期,芜湖以更加开放的意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东部企业在芜湖设立研发、营销中心。加强与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等优势的东部企业的联合和嫁接。在支持现有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是发挥现有优势,全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建筑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制药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造纸及造纸网产业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二是发挥资源优势,以满足长三角市场需要为目标,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生态苗木的生产,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做好规划布局,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建材装饰材料、农副产品等大型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快市区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大力发展会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

   投资要东引,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支撑。长三角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间资本雄厚,资本外溢的趋势已十分明显。近年来,芜湖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长三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发挥奇瑞、海螺等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有目标地招引长三角相关联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配套厂商来芜湖发展,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突出大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打破传统的地域融资观念和方式,借鉴和利用长三角先进的融资手段,建立全新的融资和招商网络,支持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驻长三角金融机构到芜湖设立网点。大力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洽谈会,加大与证券机构及上市公司的联系,使芜湖成为长三角“资金流”中的重要一环。

  要素要东用,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依托。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芜湖在人才培养上:继续加大力度选派中高层领导干部赴长三角地区挂职锻炼;鼓励以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引进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南京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发展壮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引进和培养一批芜湖急需的专家与实用型人才。在技术融入上: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借脑发展。根据产业特点,筛选了一批关键性的技术,以委托、招标、转让、承租、参股等各种形式,引导企业与长三角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联合建立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市场接轨上:支持长三角商贸龙头企业到芜湖拓展市场,建立产业加工基地、商业设施及大型配送中心;引进长三角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大力吸引长三角各类中介组织,包括金融、市场咨询、建设监督、招投标、会计、法律、保险代理服务等机构到芜湖设立分支机构。

   机制要东借,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保障。灵活有效的机制是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芜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定期调研考察制度、融入长三角座谈研讨会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政府、企业、民间的沟通。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行政审批体制、城市管理体制、项目建设管理体制、金融服务体制、外贸体制、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比较优势,激发内生性发展动力,将芜湖打造成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