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不扶,何以扶天下


一瓶不扶,何以扶天下

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古朴的民俗文化,家庭教育的言论同样显得粗拙、质直,老百姓开口常说:“孩子,只要你认真读书,油瓶倒下来都不要你扶!”

这话说出来还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其一,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菜油是极为金贵的,日常饭菜的用油量是以滴计算的。一瓶油就有可能是一大家子个把月的奢侈品,家里这么金贵的东西倒下来都不要孩子去扶,可见全家人对读书的重视程度。其二,老百姓是非常看中读书这条阳光大道的,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种地只能勉强混生活,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惟读书是孩子的出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基本代表老百姓关于读书的传统价值观,读书比之一瓶菜油,孰轻孰重,在老百姓嘴里已见分晓。

富贵人家常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了老百姓嘴里就变成了“孩子,只要你认真读书,油瓶倒下来都不要你扶!”,一文一白,意思是一样的。

然而,这种世俗的传统价值观必须理性地看待,因为,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如果死抱住老祖宗的经验不改,肯定是要吃亏的。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家庭背景是了不得的,曾祖母是康熙爷的乳母,祖父曹寅是康熙爷的伴读,到了曹雪芹这辈儿上,家境之殷实是可想而知的。曹雪芹跟所有的王孙贵族一样,要接受正统的家庭教育,读《四书》、《五经》,学习琴棋书画,通晓待人接物的礼仪。他的家庭生活就跟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饭来张口,衣来身手,百样事情都有丫鬟服侍着,只要把仕途经济放在心上,认真读书就行。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白日红,家道总有败落的时候。两次抄家以后,曹雪芹迁居西山,除了习得的才艺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他的好友敦诚在《赠曹雪芹》一诗中描写了其生活困境:

满径蓬蒿老不华,

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

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

步兵白眼向人斜。

何人肯于猪肝食?

日望西山餐暮霞。

推算曹雪芹的年龄,这时他不到四十岁,应该处于壮年,是一个男人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段,可曹雪芹此刻落魄到“举家食粥酒常赊”,按照今天的思维,一个大男人,再怎么着,也可凭一双手挣钱养家呀。曹雪芹走到这一步,主要是家庭败落造成的,但他如果平时能自己端端水,倒倒茶;自己洗洗脸,洗洗脚,注意锻炼锻炼自己的双手的话,又何至于落到“日望西山餐暮霞”的地步呢?京城那么大,就是上街拉三轮车也能过日子的呀?北大才子陆步轩就大不一样了,他是老百姓的儿子,从小就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培养了应变能力,即使上街卖猪肉也活得非常滋润。蒌蒿估计,陆步轩的父母恐怕也说过“油瓶倒下来也不要扶”之类的话,但陆步轩扬弃了“油瓶不要扶”的理论,终于成功了,而曹雪芹被“读书高”理论捆住了手脚,不惑之年就泪尽而终,何等的不幸。从贾宝玉身上可以看出,曹雪芹痛定思痛,对“读书高”传统观念是恨之入骨的。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21世纪的学校门口:奶奶给孙女背书包,一直送到学校门口了,还舍不得离去;爷爷给孙子拿吃的,后面追着,哄一口吃一口;妈妈给孩子戴红领巾、整理衣服、查点作业……

放学前,在门口等孩子的家长抢着念苦经:

“我孩子都上五年级了,早上还要我帮穿衣服,洗脸水打得好好的,牙膏挤得好好的。”

“我孩子天天早上要叫好多遍才起床,早饭端到手里吃。”

“我孩子发房间从来不自己收拾,都是我帮她收拾。红领巾也从来没洗过。”

“我孩子都上六年级了,开水都没给她烧过。”

…… ……

“唉,要是孩子真的好学习也就罢了,油瓶倒下来也不要他(她)扶。”

这就纳闷了:一瓶不扶,何以扶天下?

令人欣慰的是,假期,80后大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面包房当班;去咖啡馆端茶;去美食广场做服务生;去私营企业干杂活;去政府机构收发报纸……

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成长权还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