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读《资治通鉴》:贾谊已死,所以独显晁错之能


173  戊辰 汉文帝前七年

1、令列候太夫人、夫人、诸侯五及吏二千石以上官员,不经批准不得不得擅自逮捕。

2贾谊为梁王太傅,上《治安策》(《治安策》是贾谊为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汉文帝想出的治国安民方略)极言天下事可忧虑者甚多,谓诸侯不论亲疏,大抵强者先反,“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从建诸侯而少其力”(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最好的方法是分封许多诸侯王国而削减每个王国的实际力量。)具体做法是“割地定制”, 使齐悼惠王、赵幽王、楚元王的后世子孙都按次序得到其祖先的一份封地,土地全部分割完毕为止;那些封地被划分为许多小国而国王的子孙很少的封国,先把分割的小国建立起来,暂时空悬封君之位,等生育了子孙之后,再让他们做先已建立的小国的封君;原属诸侯王国所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天子都不贪图,这样做只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而已。

西汉王朝到汉文帝时,从汉高祖刘邦称帝始,已经过四十年的统一和治理,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也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后来传到景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可谓清平盛世。也是一般文人正是歌功颂德唯恐不及的时代。然而贾谊从汉初现实政治出发,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感和崇高的责任感,居安思危,向文帝献《治安幕》(一名《陈政事疏》),分析太平年年景背后潜伏的种种隐患与危机,深得文帝嘉许。贾谊在此洋洋洒洒六千余言的策论中,为汉王朝的“事势”(已形成的形势、局面)严峻却未引起朝野重视而“痛哭”、“流涕”、“长太息”,继而陈述自己的政见,力主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法制,改善政权结构;十分重视改善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政治秩序,十分重视构建社会生活的安宁秩序,希望皇帝采纳。特别应指出,贾谊在他“一痛哭,三流泪,六叹息”的疏折中,把藩强国弱作为帝国目前最大的隐忧来长吁短叹,痛哭不已,并认为削藩势在必行。在他的奏疏中已隐约提到,削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藩国再行自封,分得越细越好。藩国一细分,就没有强大的实力与中央对抗了;而藩王一多,也很难联合了,即便能联合起来,其保密工作也非常难做。贾谊的削藩政策便是从内部悄然瓦解,这与后来晁错从外部强硬分割的削藩政策相比,的确高出一筹。后来汉武帝施行的《推恩令》,与贾谊的建议几乎如出一辙。

毛泽东读《治安策》,认为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 195858,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历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过秦论》。他死在长沙时才只有33岁。历史是一面镜子,贾谊的治安策论对于我国当代治国安邦的政治思维,仍具有启发意义。

172己巳 汉文帝八年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儿子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上疏进谏,认为“淮南王之悖逆无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此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淮南王刘长悖逆无道,天下臣民谁不知道他的罪恶!陛下免其死罪而流放他,这已是他的幸运了,他自己得病而死,天下臣民谁不说他该死!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恰恰会导致朝廷承担毁谤之言。刘安等人年岁渐长,怎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呢!)汉文帝不听。

171 庚午 汉文帝前九年

1、文帝闻齐有原秦博士伏生治《尚书》,年九十余。伏生所传《尚书》仅二十九篇,以汉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后称“今文”。

《尚书》,意为“上古帝王的书”朱自清在《尚书第三》一文中指出,“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君王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汉书·儒林传》对伏生传《尚书》的事迹有明确记载:“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寥寥数语,再现了当时情景。秦始皇下诏焚书,伏生冒诛杀之罪,将一部《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发生兵乱,他多年流亡在外。汉朝平定天下,伏生回来取书,发现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有二十九篇。

文帝本想招伏生入朝讲《尚书》。但当伏生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从他学习。伏生年事已高,言语含混不清,靠女儿羲娥传言给晁错。《尚书》是上古文字,佶屈聱牙,加上晁错不熟悉齐地方言,逗留半年左右时间才将《尚书》的章句全部理解记录下来。晁错走后大约一年,伏生去世。晁错的这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他发迹的开始。

170 辛未 汉文帝前十年

1将军薄昭薄太后的弟弟、汉文帝的母舅)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迫令自杀。

汉文帝不忍心以国法杀薄昭,就派公卿去与他喝酒,想让他自杀,薄却不肯自杀;文帝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他家中大哭,薄昭才自杀。

薄昭是汉文帝刘恒唯一的母舅,亦即母亲薄太后唯一的亲兄弟。刘恒被邀做皇帝时,薄昭代表刘恒打前站,先去长安与陈平等人接头,也算是有功之臣,后来出任车骑将军。薄昭杀死了汉文帝的使者。汉文帝既不忍心下令杀死母舅,又不愿别人说自己执法不一。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让薄昭自己认罪、伏罪。他首先打发一些公卿大臣上薄昭家里喝酒,在酒席上大伙劝薄昭自杀;但薄昭不干,大臣们无可奈何地回来了。汉文帝又派他们去薄昭家“吊孝”,大臣们穿上丧服、戴着孝,来到薄昭家,一齐向薄昭号丧。薄昭没有办法,只好自杀了。

汉文帝对薄昭的处理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引用了李德裕的说法。李德裕认为汉文帝的这个做法不近人情,因为汉文帝的母亲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但司马光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汉文帝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及时发现薄昭的弱点并派贤良帮助,还让他带兵,最后才酿出这样的悲剧。薄昭事件为后世处理外戚权贵犯法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汉文帝在这件事上表现出高度的胆识。

169壬申 汉文帝前十一年

1、梁怀王刘揖死,无子。

贾谊分析认为:“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陛下如果不确立制度,从如今的趋势来看,封国不过传了一代或者两代,诸侯尚且自行其事不受朝廷节制,再扩张强大,朝廷的法度就没有办法实行),批评说:“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敬身无事,畜乱,宿祸,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秦始皇日日夜夜苦心劳力以铲除六国之祸;而现在陛下牢牢地控制着天下,一举一动都能如意,却高拱两手安坐,造成新的六国之祸,就难说您有智谋。即便是终您一生太平无事,但却留下了祸乱的根源,对这些危机早就看到了却不去解决,待您百年之后,把危机留给了年迈的老母,幼稚的弱子,使他们不得安宁,不能说您是仁者。”)于是,文帝听从贾谊的建议,移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增加城邑,至大县四十余城,为汉屏障。

汉文帝生四子:长子景帝刘启、次子刘武(梁孝王,后为梁王)、三子代王刘参、四子梁王刘揖,后谥梁怀王,无子。
2匈奴攻扰狄道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向文帝上书,建议募民以实塞下,且耕且战,以抵御匈奴,减少不习地势力的东方戍兵。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塞下从此渐见充实。
晁错是西汉颍川人,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事见前171年、汉文帝前九年)。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 晁错认为,《兵法》说:‘器械不锋利,是把士卒奉送给敌人;士卒不听号令,是把统兵将领奉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是把他的君主奉送给敌人;君主不精心选择将领,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点,是用兵最重要的关键。在用兵时,依据交战双方国家大小不同、强弱不同和战场地形险峻平缓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对策。自我贬抑,去侍奉大国,这是小国应采取的方法;如果与敌方不分强弱,就应联合其他小国对敌作战;利用蛮夷部族去进攻蛮夷部族,这是中原王朝应该采取的战略。

168癸酉 汉文帝前十二年

1冬季,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今河南延津西南)决口,向东冲溃了金堤(黄河两岸的石堤),淹没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朝廷大量征发士卒堵塞决口。

2春季,三月,朝廷宣布废止出关、入关的关隘检查制度,吏民出行不必带证明身份的符传。

3晁错言农民困苦,商人富厚,主张募民入粟,得以拜爵除罪,藉以贵粟。文帝从之,又赐今年田租之半。

晁错认为农桑是天下根本,朝廷应该重农抑商。他建议皇帝下诏劝募天下人向朝廷进献粮食,凡进献一定数额的人就可以赐给爵位,还能免除刑罚。这个办法,其实古亦有之,始作俑者为先秦吕不韦。吕不韦曾令秦国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清人蔡元放认为吕不韦此法为天下第一坏事。

晁错学着秦朝商人吕不韦的做派,完全撇开了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富人横行霸道,鱼肉乡民,只要多交公粮,换得爵位,就可以免除刑罚,这样朝廷的廪饩是有了,可民间从此岂不失了天理人道?这么说来,言辞恳切的《论贵粟疏》,其方法论完全是一派亡国之言,且极悖于现代民主法制,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挟财富权势以害公理的现象有推波助澜之嫌。

4贾谊死(前200-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事见前169年,汉文帝前十一年)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贾谊已死,所以独显晁错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