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陕西奏响绿色序曲
记者 张敏洁
很多陕西人惊喜的发现,2009年入春以来的几次大风降温并未给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带来明显的沙尘暴天气,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据陕西省林业厅造林处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缘自近年来陕西土地上绿色植被的大面积增加。
事实上,近年来陕西每年都以超过30亿元的投资进行林业建设,截止2008年底,陕西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135万亩,年均造林800多万亩。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陕西的森林覆盖率也从此前的32.55%提高到了目前的37.3%,生态状况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发展。
而绿色也正在逐步成为这个西部省份的主色调。尤其是在其省会城市西安,短短几年时间内,该市先后建设了丰庆公园、大唐芙蓉园、城市运动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园以及大雁塔北广场、十里铺广场、西门北广场等,新增园林绿地达700多万平方米。
如今,昔日的黄土高坡已经由黄变绿。而这其中,绿色、生态、保护则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黄土陕西的绿色梦想
事实上,早在2007年,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就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提出,要改变许多人对陕西“黄土高坡”的陈旧印象,把“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新形象推广出去。而与此同时,陕西也将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放在林业建设的首位。
对此,据陕西省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赵德怀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陕西林业的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陕西累计争取国家及省级林业建设项目40多个,落实资金36.2亿元。目前,陕西林地面积已达1.84亿亩,森林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则提高到目前的37.3%,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名列全国第11位和第12位。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林木分化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为建设“绿色陕西、生态陕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陕西生态建设的重点也由偏远山区转向人口密集、人为活动频繁地区,特别是2008年在广大农村地区启动的“三化一片林”(庭院绿化、村庄绿化、渠路绿化和村庄周围一片林)的绿色家园建设,则进一步了改善陕西农村的人居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还在2008年的全省林业局长会上表示,陕西要通过培育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村庄、庭院、路渠绿化步伐,为建设绿色陕西,生态陕西奠定良好基础。
而记者也从陕西省林业厅了解到,2009年,陕西将在搞好高山远山人工造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身边增绿工程”,力争让绿色更多地变成人们的近邻。
规划纲要指明林业方向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林业投资重点逐步转向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生物质能源建设等方面,而这对于林业大省陕西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机遇。
对此,陕西省林业厅造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内,陕西将通过积极争取,使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保持较大的份额,工程县不少于“十五”时期的50%。
而天然林保护工程则要在争取国家投资规模不减少的情况下,对具体项目和投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陕西的实际。另外,陕西还将努力扩大“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工程建设规模,力争投资占全国的较大份额。
为此,陕西省政府还于2006年专门出台了《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明确提出:陕西将在秦巴山区建设核桃、板栗、蚕桑、茶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重点建设太白山、楼观台、金丝大峡谷和天华山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木本中药材,开展盆景花卉,林下种植、养殖和食用菌生产。
而在关中平原区建设则以速生杨、泡桐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林基地,加快人造板、家具制造等木材加工业发展,发展城镇绿化苗木和盆景花卉的生产。在渭北旱塬区建设核桃、花椒、柿子和红枣生产基地,发展林下养殖。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重点建设红枣生产基地,提高烘干加工能力。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科学开展灌木和过熟杨树、柳树的加工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红枣、山杏和大扁杏等。
到2010年,陕西名特优经济林年产值将达到110亿元;速生丰产林年产值达到4亿元;森林生态旅游业收入30亿元,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年均培育绿化苗木20万亩,花卉面积2万亩,年产值达到10亿元。预计到2020年,陕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500亿元,年均增长9.6%。
退耕还林助力绿色计划
事实上,历史上的陕西人杰地灵,素有“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自然风貌,正因为这样,才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
然而,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历史原因,陕西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还一度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了解,最严重的时候,陕西水土流失面积几乎占到了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2%,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占黄河泥沙输入量50%和长江泥沙输入量的12%。因而,民间曾有“山东淤出一个县,陕西泥沙占一半”的说法。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1999年8月5日,朱镕基同志又亲临陕西视察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而这也为陕西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很快,陕西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提出了以退耕还林建设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促进陕西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随后,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建设。
而为了进一步确保退耕还林(草)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陕西省政府将退耕还林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后续产业的开发。并在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狠抓退耕区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坚持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办法,明晰和延长土地使用权,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政策,将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退耕还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陕西省政府还及时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规划》和《陕西省退耕还林规划》,确定从1999年到2010年,全省退耕还林287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590万亩。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综合治理、政策扶持”的原则,提出了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以及“稳粮、优果、兴牧”发展主导产业和实施移民搬迁等保障措施。各地按照“规划在省、实施在县乡、作业设计到山头地块”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保证了退耕还林的稳步推进。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陕西省政府还于2003年3月发布了封山禁牧令,全省有61个县(市、区)实行了全面封禁,而其他县(区)则在林业用地和退耕还林区实行封山禁牧。坚持一手抓封禁,一手抓舍饲养畜。如在舍饲养畜方面,陕西省财政则每年安排3500多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畜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此外,陕西还在陕南秦巴山区退耕区、黄河沿岸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600多万亩,为稳定增加退耕户收入奠定了基础。而退耕区能源建设方面,则通过推广节柴改灶、以煤(电、气)代柴,目前以煤、液化气为燃料的退耕户已占退耕户总数的47%。
也正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陕西的生态状况开始得到明显改善。而森林植被的增加,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如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狼、狐狸、金钱豹、鹰等飞禽走兽开始重新出现,生物链正在得到修复。
而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以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如今已经被满眼的绿色所取代,而绿色陕西的宏伟计划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让绿色成为陕西主色调
如今,建设“绿色陕西、生态陕西”已经成为这个地处西部地区省份的强烈愿望。
对此,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表示,未来几年内,陕西将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坚持不懈地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工程,力争到2010年,年均新造林达到350万亩(含封育),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7%,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5.8%,初步建立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多功能、高效益的林业生态体系;力争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2.5%,初步形成类型多样、比例协调、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而记者也了解到,曾任延安市市长的张社年就任陕西省林业厅厅长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林业产业的开发。张社年表示,发达的林业产业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陕西许多地方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张社年说,发展林业有三大目的: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二是提供林特产品,三是推进生态文明。而这些所有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种需求,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幸福。
然而,前多年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主要集中在离人们距离较远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农村村镇周围缺林少绿,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到林业发展上,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让绿色走近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因而在未来几年内,陕西将在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家园工程建设。
对此,张社年表示,陕西农村自古就有栽树的传统,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提高了,绿化环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只要各级政府认真组织,在苗木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方便,绿色家园建设活动一定会很快取得成效。
而记者也从陕西省林业厅了解到,陕西省农村现有1597个乡镇和27801个行政村,村镇周围可营造片林的土地面积约300万亩。但目前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仅为8%至10%,渠路绿化率也只有10.5%。
而按照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的规划,到2015年,陕西全省所有行政村将基本上实现“三化一片林”的绿色家园,村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0%,人均占有树木20株。
因此,张社年也坦诚,绿色陕西计划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作为全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陕西省林业厅将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巩固造林成果、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调整完善林业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绿色陕西、生态陕西快速、健康、持久地发展。
而事实上,为了改变陕西“人多的地方树少”的状况,陕西省林业厅还在2009年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身边增绿工程”,以实现道路、河流两边、直观坡面、村庄、城镇、工矿区、重点出入境口、旅游景点八个重点区域的绿化工作。
绿色渐成陕西主色调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陕西恶劣的生态环境曾让陕西人吃够了苦头。而过去信天游里所唱的 “黄土陕西”也悄然变成了 “绿色陕西”,如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陕西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更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陕西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同时,已把建设“生态陕西”、“绿色陕西”作为重要目标,目前累计来共治理水土流失3万平方公里,新建和加固淤地坝5200座,造林2878.8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3%,黄土高原上出现了片片新绿。
“改善生态环境,关键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说。
作为长期从事地球环境研究的学者,周卫健认为,生态文明理念要普及到每一个人,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的行动和责任,我国的发展前景才能更美好。“建设生态文明,不能指望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实现,要打持久战。”
事实上,自1998年起,陕西经过10年的努力,其生态环境也在逐步发生着喜人的变化,而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陕西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同时,还带动和加快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而也正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为污染的治理,陕西的山川开始逐渐变绿。2007年以来,陕西生态建设的重点也开始由偏远山区转向人口密集、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与此同时,陕西还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庭院绿化、村庄绿化、渠路绿化和村庄周围一片林的“绿色家园”建设,以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而这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也使陕西人尝到了甜头。如今,在过去享有盛誉的古遗址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之外,自然生态旅游也成为陕西的一个精品旅游品牌。据了解,陕西目前已发展各类森林公园69个,其中国家级26个,年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
再造一个新陕西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陕西的生态环境开始明显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0.92%增长到目前的37.3%,净增6.3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增幅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
与此同时,陕西农民的收入也在稳步增长,据了解,截至2008年10月初,陕西共向10个市102个县级单位1508个乡镇230万农户915万人,兑现粮食30.32亿公斤,粮食改现金补助资金88.14亿元,生活补助费17.08亿元,种苗补助费15.87亿元,共计折合资金163.54亿元。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实施也使得该省230万退耕户915万人直接受益,截至2008年底人均累计受益达到1787元。
不仅如此,陕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粮食生产由倒山种地、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少种高产转变;畜牧业生产由漫山放牧向舍饲养畜转变;生产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生产方式也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退耕农户收入的增长,户用沼气得到迅速发展,煤、太阳能、天然气等取代烧柴,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新选择。
如今来到陕西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和以前相比陕西越来越绿了,昔日刺目的黄色正在逐渐褪去。即便是走进陕北,郁郁葱葱的原野也随处可见,更不用说植被保护很好的关中和陕南了,来到这里,满眼都是一幅幅被绿色包裹着的山水画。
目前,随着陕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人们也正从对陕西“黄土高坡”的陈旧印象,逐渐转向“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新形象中。而陕西也正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实施着自己的绿色计划。
对此,陕西省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赵德怀表示,未来几年内,陕西将重点打造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等四大特色产业,五年内建设全国知名的花椒和核桃生产基地,预计到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1.%以上。届时,一个绿色、生态、和谐的陕西将屹立在世人面前,而绿色也将真正成为陕西的主色调。
而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陕西省林业厅还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家园建设、城市绿化、环城绿化、道路绿化、直观坡面绿化、河流水系绿化、工矿区绿化、重点出入境口及旅游景点绿化等八大重点区域绿化规划,计划通过6年时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2009年开春伊始,陕西沿渭各地更是掀起了渭河绿化林带建设的高潮。
据介绍,渭河绿化工程是陕西省率先启动实施的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之一,计划在2009年完成栽植任务,2010年进行验收。而在3月6日的启动仪式上,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表示,渭河近堤绿化林带工程是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渭河中下游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渭河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实施包括渭河绿化林带建设在内的八大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是陕西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建设绿色陕西、生态陕西、实现国土增绿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突出重点、板块推进。
而除了率先启动的渭河绿化林带工程外,还有潼关潼关出入境口和周边绿化以及辖区南塬绿化、西宝铁路沿线绿化、西安市关中环线景观林带建设、关中“三化一片林”示范区建设、汉江两岸绿化建设。
可以乐观的说,随着在线工程的陆续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郁郁葱葱的新陕西形象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