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创意记


我想谈谈关于创意。
    我们深圳提出要做设计之都,这与创意、产业都有关系。实际上在全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目前都已经成为继招商引资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了,具体表现就是近几年各地不断涌现出的各类创意产业园。
    “创意”这个概念全国人民已经不陌生了,但恐怕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个概念更多地是与产业、与经济、与赚钱联系在一起。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正是因为我们对待创意的态度,总是想方设法把它变成一种产业、让它成为创造利润的商品。比如在动漫、设计和影视领域,我们总想着要打造出一条产业链,让它赚钱,出经济成果。实际上,我们这样是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在做着中国的创意。
    正因如此,我们发现,中国很多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创意了,各个城市都在趋同,差异化和多样性在逐渐消失。城市规划最能够说明这一点。深圳有深南大道,东莞有东莞大道,几乎每个国内城市都有类似深南大道这种道路规划和安排。我们原来姿态万千、风情各异的城市,在这种千篇一律的规划模式下,越来越没有个性。
    我们花这么大的力气想打造创意,结果老百姓却在生活中感觉到创意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结合此次的北欧之行,来谈谈这个问题,切实感受一下人家的创意是怎么回事,反过来在看看我们自己差在哪里。

创意无所不在
    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在北欧,创意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没有把创意当成一个非得挣多少钱的产业来培养,而是让它融入生活。举几个例子。
在瑞典的斯特哥尔摩警察博物馆,一进去首先是一个案发现场。现场有血迹,还可以看到警察用粉笔圈住的各种物证。博物馆提供背景资料供你查询,你可以在电脑上查到案发时间、怎么回事、怎么发现的、谁报的案,然后给你一些相关人员的资料和侦察工具,你就开始作为侦探进入角色了。你每一步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都可以展现,案情最终得到公布。
    我是带着孩子去看的,我们对博物馆的这种设计深感震撼。以前也曾带孩子去看过香港的警察博物馆,和国内一般的博物馆都差不多,警察的历史、警察的装备、警察的服装、英雄战绩,大多突破不了这个模式,很难让小孩子真正产生兴趣。而在斯特哥尔摩警察博物馆,我们看到的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在认真地查找资料,分析、推断案情。这并不涉及什么高科技,只是在引导人们的感知上比我们多花了些心思。其实我们的博物馆完全也可以这样做,但我们的心思没有花对地方。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意无所不在的例子,而且由于博物馆的公益性质,进行这样的创意并不能挣钱。我觉得在一个社会,如果创意只是为了形成产业链的话,就跟教育、医疗完全产业化一样,我们最后是要吃产业链的大亏的。创意本身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我们的创意正是缺少这个最基本的理念。
    创意无所不在还体现在北欧的新建住宅小区。
    我们参观一座设在新建住宅小区的小教堂。它有三层,第一层不是祷告室,而是孩童活动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写作业、看书;二楼也不是祷告室,是一个相当于会客室的地方,业主们可以在这里会客、交流;到了三楼才是祷告室。应当说,这座小教堂在深入社区方面进行了充分创意。孩子们在一楼游戏、学习的同时,母亲们就可以安心地在三楼做礼拜,而二楼会客厅的设置,在人与神交流的三楼祷告室之外,提供了一个邻里间人人交流的空间。
    实际上神权在西方仍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们的教堂已经摆脱了以前古板的形象,通过人性化的、有创意的设计,营造出亲民的氛围。如果把这个小教堂看成是一个北欧社区的活动组织,或者用中国式的语言来说,是一个做思想工作的地方,那么可能有点类似于我们的街道办,但它显然比街道办平易近人得多。它首先做到了吸引人们进来,又提供让人们呆下去的氛围,做到这两点才能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而我们现在的街道办更像是一个衙门。
    在北欧新建住宅小区,我们发现他们的阳台很漂亮,都是通透的玻璃阳台,大多都布置得非常美丽。有人在阳台上读书,有的晒太阳,阳台成了每家每户展示美、展示品位的地方。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中国的阳台。在北方,阳台上大概会摆放着各色酱缸、酸菜坛子;在南方,就可能是晾晒满了各式衣服。可以说,阳台,在中国,不是展示美的场所,而是展示丑的地方。
    有人责怪说国人没素质、不负责任,但这仅仅是我们老百姓的素质和责任的问题么?就拿晾衣服的事来说,晾衣服这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国内,除了阳台,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了,家家户户不可能都买个烘干机,那成本太高。其实北欧新建住宅小区的住户们原本也存在晾衣服的问题,不但如此,由于住户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连洗衣服也成问题,但社区根据他们的需求,设置了大型公共的自助洗衣、干衣的场所,把这些需求都解决了。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发挥创意去满足人们的需要。

(北欧居民在阳台摆放花草、精心布置,阳台成为他们展示美的地方)

(由于冬季的寒冷,北欧也对阳台进行封闭,但通常是统一规划,人们在玻璃笼罩的阳台上读书、晒太阳,体现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如果家中举办聚会,阳台就向外展示了五光十色的聚会场面)

除了大型洗衣房外,北欧的新建小区通常还设有一个公共客厅,面积不大,装修也比较简单,但很温馨,可以用来举办生日聚会之类的活动,住户使用和管理的成本都很低。我把它看作是会所的升级版。其实我们国内社区会所的设计初衷也是这样,但我们会所总让人感觉太大,功能太多,老百姓用起来太费钱,大家也就未必用。所以,不是说我们的硬件差,实际上我们有些硬件已经超过他们了,我们差是差在软件,创意不够。
    这里特别提一下街边的LOGO,这是体现创意水准的一个基本指标。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太缺乏设计师,又或是设计师水平太差了,还是设计LOGO收费太贵了,总之我们全国各地步行街的LOGO,大多是惨不忍睹。中国设计师介入细小生活进行设计的意识太淡薄了。

(从商场商辅到街边“大排档”,LOGO都经过精心设计)

据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千美金了,开始向1万美金进发,在我们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这些细小生活中的创意,虽然它也许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变成GDP,但它的无形价值是非常高的,它对于维护我们美好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创意从哪里来
    在北欧,我切实感受到,创意不是一帮创意工作者培养出来的,有一条创意产业链就能培养全社会的创意氛围吗?也不能。
    在斯特哥尔摩议会厅,通常会有100位议员坐在一个大桌子上讨论问题。因为大家的座位所处的方位不同,有些议员能看到窗外美丽的海港景色,而背着窗户的议员就看不到景色。当时在位的瑞典皇帝认为这有悖于公平性,就要求要让每位议员都看到海港景色,于是,建造者们只好将海港景色一丝不差地画到对面的墙上。这件事的实质是,皇帝从满足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创意要求。
    在当代美术馆,我们发现很多母亲推着童车,带着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观赏作品。也许你会问,这么小的孩子在当代艺术馆,他能看懂吗?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北欧人从小就开始被置身于斑斓的色彩和奇妙的曲线之中,接受艺术和创意的熏陶。这种熏陶同样到了建筑博物馆,这里有一个专门设立的小孩馆,孩子们在这里可用大型乐高积木搭建房子,培养他们对于墙、梁、柱的概念。从孩子就开始接受美的教育,事实上,奠定了所有北欧人眼光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出现大排挡那些非常庸俗的LOGO是必然的。
    在丹麦嘉士伯啤酒厂的啤酒博物馆,有一个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生产的啤酒的收集处。在这里,我们甚至发现了一种产自云南某县的某品牌啤酒。收集处有一面电子屏,上面写着,截止至现在,全世界共生产了多少品种的啤酒;截止到此刻,嘉士伯啤酒全球共生产了多少瓶。嘉士伯胸怀全局的意气,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以前在国内野生动物园,坐着高架小火车穿越丛林,老虎在丛林中自由穿梭,我们已经觉得算是很有创意了,但北欧的动物园在创意上还是更胜一筹。在鼹鼠馆,就是土拨鼠,我们都知道土拨鼠好打洞,馆内就设计了一个洞,让游客钻进去,爬过一段漆黑的地道,最后将脑袋向上探入一个埋在地表的玻璃罩里,而玻璃罩外就是活蹦乱跳的土拨鼠。这个巧妙的地道设计,首先让游客切身体会了一把做土拨鼠的感觉,最后又跟它们有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充分地满足了人的好奇心,让人们和动物充分亲近。而在我们这里,和动物亲近就是花钱骑个马,花钱和动物合个影之类的。北欧在这方面确实比我们花了很多心思。
    动物园的创意不仅满足人的需求,还同时满足动物的需求。比如说哺乳动物挠痒痒,他们通常挠不到背,痒起来手足无措,很可怜。我们国内的动物园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可能没有想过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而北欧动物园将破旧的大轮胎绑在柱子上,供哺乳动物蹭背、挠痒痒。这种创意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却透露了一种很重要的理念:他们非常善待动物。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北欧,从古代皇帝到时下幼童,从大型生产企业到动物园,大家都对创意有着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创意鉴赏眼光,没有创意的事物在这里很难被接受。在这样的土壤上,自然会产生好的创意。

建筑中的创意
    创意在建筑上的应用,当然是我们作为房地产业内人士要关注的重点。我觉得北欧在建筑上所体现出的创意,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就是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住宅上的应用。北欧是缺阳光的地方,所以他们在住宅外面通常都设有太阳能材料的遮阳板,既遮了阳,又利用太阳能解决了室内的照明问题,同时又使建筑外立面产生非常生动的效果。类似这种设计,在北欧的现代建筑中实在是太多了。
    反观我们现在的建筑,我们追求形式上的美,甚至为了追求形式把最主要的功能反而弃之不用了。比如说深圳的市民中心,庞大的鸟翼穹顶就应该用太阳能板,长远来看可以解决节能照明问题,我们却没有这样做,鸟翼完全沦为一个非常沉重的构件,就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东西,而它到底有什么用呢?实在令人怀疑。

(从公共建筑到民用住宅,太阳能板都随处可见,提供清洁环保的能源/北欧毫不避讳地将太阳能板伸出墙外,反而增强了建筑立面的立体感)

第二就是考虑人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感受。比如说底层商业,我们居然有很多城市规定住宅小区下面不能有商业。而在北欧,我们发现小区底商到处都是。这种安排使得夜间行走的路人更安全,小区也更有活力。

  

(社区底层商业为小区增添了活力)

北欧是一个不流行名牌的地方。而在我们这里,满身名牌似乎是富有的标志,他们是一个均富国家,没有人需要用名牌来展示财富。而且,北欧人那么热爱生活,生活得那么细致,那么有格调,就将整个国家本身变成了大名牌。
    中国也开始富起来了,但我们不应该只是在物质上简单地追求高档、名牌。追求高档、名牌体现了我们是刚刚富,但恐怕我们未来的富有,就无法用物质的简单累积来体现,而是要靠创意整合才能体现出品位,如果不这样,恐怕我们跟人家的距离,我们自认为在缩短,实际上可能会差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