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沈阳电冰箱厂的破产手续还没有完成,但曾经辉煌的“沈努西”已然成为历史。沈阳市大东区沈铁路63号,曾经的沈阳电冰箱厂所在地,在其破产后再没挂过标牌,但人们仍然习惯性地称其为“冰箱厂”,尽管这里再没出现过与沈阳电冰箱厂相关的标识。
荒芜的厂址,破败的厂房,寂寞的厂长,落魄的工人,高额的债务……时光流转,“沈努西”芳华尽褪。在一座低压配电屏上还能找到“沈阳电冰箱厂”的铭牌,只是,这座低压配电屏的主人已经变更为另外一家当前在此经营的工厂。
如果细心,可以在电冰箱厂废弃的办公室和楼道内寻找到两台落满尘埃的“沈努西”冰箱,其中一台被空矿泉水瓶塞满。而“沈阳电冰箱厂”的厂牌则被隐藏在一办公柜和墙体间的缝隙中。
两家工厂占据了这处土地的两座厂房,一家驾校在厂区一隅里建起了练车场,工厂毗邻的小区业主倒是很高兴,因为荒芜而任植物恣意生长的厂区已成为生活里的绿色园林。
属于时代的辉煌
客观地说,“沈努西”的辉煌属于时代,属于那个特定的对家电有着旺盛需求而供给严重不足的时代。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吹向富裕之路的时候,高档家电消费需求也随之而来。1983年,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生产技术和设备,电冰箱此后开始热销,供不应求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强大的需求和高达30%利润率的吸引下,国内很多企业转行生产电冰箱。
尽管沈阳电冰箱厂在1985年才成立,但受供求关系影响,在接下来的4年里仍创造了骄人业绩,最多年销售40万台。“当时生产出来的冰箱根本不落地。”一名工人回忆,有很多人不能忍受在电冰箱厂门前排上不知多久的长队,而通过各种关系试图提前拿货,尽管其他排队提货的人意见很大,却不敢去和电冰箱厂理论,他们担心轮到自己时拿不到货。
处于鼎盛时期的沈阳电冰箱厂有员工2000余名,年产值5000万元,从来不会为产品销路问题发愁,至于广告更是不屑一顾的。“只有卖不出去的产品才会做广告。”在供求不平衡的年代,沈阳电冰箱厂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在那个特定年代,只要是冰箱,就不会卖不出去,消费者根本不在乎是什么品牌。辽宁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王磊分析,“沈努西”之所以名喻沈城,并非因为质量比同类产品好,更多的是占了地利的便宜。
特定的时代使得大量释放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也是成就“沈努西”辉煌的重要原因。
被忽视的问题
暂时的需求蒙蔽了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沈阳电冰箱厂未能躲过最终的劫难。
当时生产的电冰箱绝大部分属于进口组装,海尔、美菱、长岭等品牌的后面都要缀上“阿里斯顿”,是因为他们的图纸都出自意大利默洛尼公司。而“沈努西”的生产线也来自于该公司,所谓的技术人员也只是经意大利方面简单培训,毕竟,组装相对研发来说要容易得多。
1989年,“沈努西”开始滞销,王志伟的评述是“原因不明”。王志伟现任沈阳电冰箱厂副厂长,在1989年到厂从事行政工作。
被沈阳电冰箱厂忽视的是,来自意大利的电冰箱生产技术在技术、功能、质量上存在缺陷。此前,这一问题由于供需严重不平衡而被消费者忽略。当生产企业日渐增多,消费者可选择范围扩大且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后,更好的产品便进入消费者的采购视线。日韩系企业此时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迅速占据市场。
而今,王志伟家里仍在使用“沈努西”电冰箱。“如果有钱,早就换了,‘沈努西’太费电了。”当然不只是耗电问题,沈阳电冰箱厂厂长付振良针对很多员工家里仍使用“沈努西”电冰箱是这样分析的,“毕竟在电冰箱厂上班,哪个配件坏了,找个新的就换上了。”
实际上,直至2005年破产,沈阳电冰箱厂仍在使用那条于1985年引自意大利的生产线。其实,在引进时,该生产线在意大利已经接近于被淘汰。
王磊分析,规模急剧扩大,技术缺乏自主,产品严重趋同,品牌意识不足,管理缺乏科学,这是包括“沈努西”在内的大量电冰箱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短暂辉煌后迅速没落的原因。
不成功的自救
“曾经几次试图自救,但产品的滞后性已经注定了‘沈努西’最终的败局。”付振良说。
在产品销路出现问题后,沈阳电冰箱厂仍未考虑产品升级换代问题。当同时期成长起来的海尔为掌握核心制冷技术而刻苦研发时,“沈努西”却在为给冰箱外壳换色而努力,产品技术的落伍使得“沈努西”在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而产品的积压却使得企业负债越来越重。
1994年,沈阳电冰箱厂试图通过员工集资再度发力,最终因为资金不足而半路夭折。“在沈阳这座重工业城市里,电冰箱厂是很难受到重视的。”王志伟说,海尔的成长与当地政府的扶持关系重大。
1996年,沈阳电冰箱厂又开始考虑企业转制——由集体企业转为国有企业。“当时国资委的人很惊诧,问我说人家都是国有转民营,你们怎么还倒过来了呢?”经手办理此事的王志伟回忆,当时转制的目的是借助国有企业的信誉度来打开产品销路,可市场并没有因为“沈努西”的国有身份而买账。
期间,沈阳电冰箱厂曾两度被承包给个人租赁经营,但承包者希望短期获利的想法注定不会进行长期投入,结果可想而知。承包者走了,“沈努西”渐入暮年。
在1998年正式宣告停产前的1997年,沈阳电冰箱厂实际已经停产,“沈努西”也正式从市场消失。
在2000年时,沈阳电冰箱厂曾分流有效资产,重组沈阳华丽电器有限公司,并生产出200台“华丽”牌冰箱,此款冰箱设计思路来源于美国,设计容量为518立升。但产品在碎冰环节存在缺陷,同时高达9000余元的售价又远非普通家庭可以承受,最终销售出去的冰箱极少。现在,仍有一台放置在付振良的办公室里,起到更多的是装饰作用。此次不成功,也正式宣告了沈阳电冰箱厂的冰消瓦解。
2005年11月25日,沈阳电冰箱厂宣告破产,等土地处置完毕,便会在工商部门注销登记。
“沈努西”的破败之路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