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综指的一些秘密


      上证综指在早期,其优越性有目共睹。因为市场规模小,且权重股对平均指数的影响较为有限。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变化,理论上其平均的有效性应该更强,实际上,却正好相反。所以如果你想对市场的研究更加客观、有效,建议多关注一下上证综指地一些秘密。

      拿2009.8.7日来说,当天上证综指跌了95.64点,但是上证权重前40个股票对指数的点位影响合计82.17,若上证50指数是上证证券交易所权重前50名的个股组成的样本指数,那么上证综合指数与上证50指数关联度可以达到(82.17+6.5)/95.64=93%。换句话说,其他800只个股的走势,对上证综指的关联度依靠值仅仅是7%。

      这就是今年很多人炒股票看重指数不看重个股不挣钱的一个原因。

      这种权重不平衡的影响,导致上证综指常常不能有效反应资金流的运作,尤其是小规模资金的运作,即市场在上证综指跌30-50点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100多个涨幅在3%以上的资金运作事实。对于中短线的资金,上证综指几乎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关注分类指数比关注上证综指更具有操作意义。

      这种头大脚轻的客观事实,常常会因为权重股的国企背景影响,在底部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表象性的让市场的均衡指数在数据上失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从新计算的客观真实的市场指数中,我总能发现波动结构的完美平衡,但在权重股对指数影响颇大的上证综指中,常常会呈现一种平衡欠缺的结果。我也是在写这篇博文和最近对指数的从新研究中,发现这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所在。

      当然就大级别尤其是熊牛级别的循环中,上证综指完全可以作为大众最能普遍接受和参考的标的。但在科学研究层面和波段操作层面上,我的结论:上证综指不仅不是最唯一的,而且不是最优的。

      大家都明白发展的模型吧,从科学领域到社会领域,总是向纵深方向不断细分不断发展。因此,就实用性客观性而言,反映市场的指数也应该从最初的上证综指不断向分类指数、板块指数、新加权平均指数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些指数在特定阶段,具备比上证综指更精准、更科学、更有效的参考意义。

      仅以此文,向那些以研究上证综指为主要投机方向的人,给出最震撼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