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也是一门生意


事件回顾:

7月16日上午,在百度“魔兽贴吧”里,出现了一个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但帖子并无内容,只有“RT”两个字母,意思是如题。本来这在贴吧中是一件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当一名恶搞的网民冒充贾君鹏发出回帖说,我今天不回去吃饭,我现在在网吧吃饭呢,你帮我给妈妈说一下。这一恶搞方式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贾君鹏妈妈、贾君鹏爸爸、贾君鹏爷爷,乃至贾君鹏家的小狗等回帖纷纷出现,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族在帖子后面跟贴留言,互相调侃。也有人开始讲这句话PS成恶搞图片,调侃新闻报导、《百家讲坛》等等,或是翻译成全国各地方言,在网络上互传,又或是创作恶搞视频,自得其乐的展开一场网络大狂欢。“贾君鹏”这个名字,只用了数小时,便篡红网络,短短一天之内,就创造了700万以上的点击量和超过30万的回贴数,堪称中文网络史上最牛,也是最无厘头的帖子。

随后,北京一家传媒公司表示,该事件并非网友个人恶搞行为,而其实是他们进行了两个月的反复考虑和流程设计,动用800人的一次有计划的创意炒作,并由此赚到6位数的酬劳。更有人已经迅速抓住“贾君鹏”商机,在淘宝网上出售:全球首款《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主题T恤。某手机广告也推出“你妈妈给你买的手机”的广告词。

问:有人说选择了极具生活典型意义和隐性煽情力的话题是此次“贾君鹏事件”能大为传播的核心所在。有人的回帖是“回家吃饭,吃的是寂寞”,其实也反应了网民们的寂寞。这在深圳这样的母性关怀和家族缺失的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深圳人会更需要这个叫“网民”的庞大群体,摆脱孤独感和无助感吗?

高:在一个过度商业化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孤独和寂寞。特别是深圳这种目前还表现出很强的“异乡感”特征的城市,因为缺少传统意义上的广泛亲情和浓郁的家庭氛围,人际温暖相对内地城市来说更为缺乏。因此,任何一种对传统情怀的动员,都有可能通过制造一种共同情感来产生隐性的共同需求,在某种程度,一个好的主题是可以形成“心灵总动员”的社会效应的。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工具既是制造孤独的“罪魁祸首”,也是缓解即时寂寞感的交流工具。

问:您如何看待“无聊经济”的说法,它是否在初显效力?网络是“无聊经济”的最大平台吗?从不同城市的接受度而言,深圳是否会更愿意买“无聊经济”的帐,还是相反?

高:从商业价值角度看,无聊也有意义。场所经济,人际互动、情感服务、心灵援助产业,网络游戏、手机通信的延伸功能产业、广义的娱乐休闲产业都能成为满足和创造人们打发和解决无聊的“共同需求市场”。曾经风靡一时的SP、电梯等候间的视频广告和现在也越来越产业化的航机电视、航机读物都是无聊经济的产物。商业社会越发达,人员流动与地区往来性越强,寂寞无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无聊产业就越发达。

问:哪怕都是赚“无聊经济”的钱,“贾君鹏事件”被证实是北京某公司所策划,那么深圳有可能策划出“张君鹏”、“李君鹏”事件吗?还是深圳人虽然愿意消费“无聊”,但并不愿意投资“无聊经济”?而“贾君鹏事件”是否也已经没有再复制的可能性?再继续要抓住网民的眼球,可能还会出现怎样的方式,是靠一味恶搞吗?

高:不是消费者愿不愿意买“无聊经济”的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项目、一种策划、一个主题、一项服务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洞察能力和对人们情感的动员能力。“贾君鹏事件”的成功性在于用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唤醒了最广泛的共同记忆,如果当人们事先能够获知这是一种商业策划,当然在接受性上就会差很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不可复制的,但类“贾君鹏事件”今后还可以以别的方式和面目出现,至于是不是“恶搞”并不重要,核心是主题的设计能力与方式的隐性化和娱乐化。

问:有些深圳网友在“贾君鹏事件”中格外提出了“回家吃饭”这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地回归。他们认为在深圳,要想做到“回家吃饭”其实是很难的。出于工作交际需要、没房子没做饭条件、没亲友不需要做饭等诸多因素限制。但这是否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深圳从经济发展型城市向宜居型城市转型,是否又会出现不同变化和需要?

高:深圳作为一个移民性城市的主体特征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不可能会消失。因此,从商业价值的角度讲,在制造更为和谐和互动的社会关系上,在优化人们生活质量和优化生活秩序上还是有文章可做。比如上海的贵族化素质教育和富二代的财富管理意识和能力教育、生活方式服务等等都开始成长性很强的产业。深圳在向上提升的发展之路上,当然还会产生更多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机会。关键你是否有这种在社会发展中洞悉商机的能力,而不是总是固守过去社会条件下的经验和偏见。这个时代总是很明显地表现出让标新立异的意见很快变成僵化的说教的“快转型效应”。在深圳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