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考试


     今天,女儿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第一天。这也是我们这里正式施行素质教育及取消中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女儿他们作为第一届取消中考的学生,其实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成为了中考的一部分。按文件要求,只要有一门功课在初中三年里任何一次考试中有B以下的级别,在升高中时将不能享受指标生的待遇(当然我还是有些不明白,既然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择校了,为什么还会分出个指标生?那么就是说,还是有择校生一说的,至少,你达不到要求,还是可以按择校生的身份进入某个学校的。当然,要交钱吧)。如果有一门不在A级以上,将不能享受推荐生待遇进入重点高中。这就要求孩子们必须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成中考来考,重视每一张试卷的成绩。说真的,当我弄明白这个关系后,才发现,所谓取消中考,只是只是把原先初三年级的那一次考试往前提到了初中一年级,并化整为零到每一个学期了。这样岂不是更加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吗?

      通过老师的强调及看相关资料,女儿也弄明白了这个关系。所以,她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全在A以上,因为此前她的成绩除了A+就是A,她当然不想越考越差。这样,原先对学习并不用功没有任何压力的女儿,这次考前也是特别重视,生怕自己哪里没有复习好,考个A级以下出来,以后就彻底没有了进重点高中的希望。我口头上对女儿说无所谓,其实从心里来说,也很有所谓。因为我明白,所谓素质教育,并不考察素质,还是考察学习成绩。而一个好的高中,在中国这个现实里,无疑还是踏上相对好一些的大学的阶梯。

      简单说一下背景,现在回头仍然来说女儿的这次考试。

      考完语文,女儿回家后跟我谈起这次考试的感觉,总体没什么大的问题,阅读题出得难了些,并在网上搜出原文让我看。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谈阅读的,写得偏重理论而没有细节。这样的文章如果高年级的孩子来阅读,或许没多少障碍,但放在初中一年级,我觉得还是难了点,因为其中很多作者的个人感受,及提到精神的高度之类,还用鱼儿与水的关系作比喻,并从此方面出题,不知道初中一年级的孩子能不能有多数切中题义。好在女儿跟我谈了她的答案,尽管语言表述不是太精准和到位,但我觉得应该没有偏离文义。不知道老师判卷是以怎样的标准了。

      其中女儿特别提到有一个题目是给指定三本书让学生选其中的一本做介绍。三本指定的书为:《童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女儿说的时候,有些愤愤,也有些庆幸:“既然是介绍书籍,想考察学生的阅读面,为什么还要指定书目呢?以前我最喜欢这样的题目,根本不用想,随便就能举出一本书来介绍。可是这三本书,后两本我根本没读过,幸亏《童年》我还大概读过。不然,这个题我就不能得分了。”

      我不得不承认,女儿的愤愤是道理的。看这样的题目,我猜不出出题老师的意图何在。正如女儿所说,如果考察学生的阅读面或阅读效果,完全可以让学生随便介绍任意的哪本或哪几本书都可以。可是,由出题者来指定书目,就明显限定了孩子们的阅读情趣及方向,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及这样的升学考察方式是相违背的。而且,我也一直觉得,像女儿这个年龄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根本就不喜欢诸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吧。至少我知道自己,到现在,也从没有把《水浒传》完整地读过一遍。如果让我来答这样的题目,我只能交白卷。这样出题的思路,好像还沉浸在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的氛围里。作为一个家长和略微对教育感点兴趣的人,我不赞成。

      我这些年对阅读的理解,就是读自己喜欢读的文字,能感动自己的文字,能让人从中产生审美愉悦和精神激情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可能是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历史哲学或心理学作品,甚至是自然科学作品。我读书不多,但我想我有幸的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碰到了良师益友,我得到了及时的指点与影响。而且我的阅读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功利的趋使。这样的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现在,从国家教育部门到学校到社会,都意识到了孩子阅读的重要,并以考试这种方式来督促孩子们阅读,我觉得可以理解,也支持。但是,如果像女儿今天在考试中遇到的这样,这种督促把孩子们的阅读趣味和范围都给限制死了,或许,不如没有这样的督促吧。作为一个从心里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我宁肯自己的女儿胡乱翻书,真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不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下硬着头皮去啃那些自己没有丝毫兴趣的指定书目。

      不知道我这样想是不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