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白银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中国歷代的白银產量,大都不够民间的需求。明代中后期张居正推动一条鞭法,在税制上最大的变革,就是用银缴税。明代工商业发达后,民间对白银的需求增加,西班牙与葡萄牙商人,从拉丁美洲运来大量的白银,日本也出口不少白银到中国。这些在明代中后叶输入的大量白银,一方面繁荣了工商业,二方面让用银缴税成為可能。但在1640年代左右,进口的白银数量逐渐减少。有人从货币数量说的观点,认為这可能导致明代的亡国、压抑清初的经济繁荣。外国白银供应量的高低,和明清经济的起伏,有这麼直接的因果吗?

        美洲白银在16-17世纪大量流入欧洲后,產生两项长久的影响。(1)解除了15世纪以来的「流动性危机」:金银的供给数量,原本不敷铸币的需求,美洲白银解除了「旱象」。(2)造成物价革命:1世纪之内物价上涨3倍,但也播下17世纪经济萧条的种子。欧洲的经济史学者估计,美洲白银约有1/3流入中国,应该也会造成类似的影响:(1)解除中国长久以来的「银荒」,让张居正的新财政政策「一条鞭法」得以施行。(2)明代中后期的经济因白银流入而繁荣,但流入数量减少后,引发1644年明代的败亡与清初的不景气。

你同意这样的类比推论吗?反对这种推论的人会说:

(1)美洲白银对16-17世纪的欧洲,确实是经济成长的重要推进器。但如果只有1/3流入中国,被3或4亿人口均分后的数量,其实少得可怜。美洲白银或许可以增进某些城市或某些行业的繁荣,也有助於用银缴税,但数量远不足以当作明代经济繁荣的燃料。

(2)中国一直有银荒问题,整体而言进的比出的多。16-17世纪进来的白银,要以存量(stock)的观念来看,不要以流量(flow)的观念来看。换言之,白银对明清经济的影响,要以歷年累积的数量来判断,不能以某些年代进口量的增减,就判断对经济有无立即的因果关系。

(3)中国的日常生活以铜币為主,只在缴税和大额交易时才用银两。银子在中国的货币功能,和欧洲很不一样:欧洲的生活中,银币是日常的;中国的生活中,银币是例外的。这3点合起来,是要争辩一个基本论点:美洲与日本的白银流入后,对明清经济的兴衰,恐怕没有直接的因果。

        西班牙、葡萄牙、日本、荷兰、走私者,為什麼要积极把白银运入中国?主因是追求金银比价的差额利润,道理如下。1500年左右,中国的金银比价约是7.5比1:每两黄金的价格,约是每两白银价格的7.5倍。同一时期欧洲的金银比价,以法国為例,约是13比1。

在套汇者眼中,这个价差有什麼意义?他们知道:在法国13两白银可以换到1两黄金,但在中国只要7.5两白银,就可换到1两黄金。换句话说,欧洲是「金贵银贱」,相对地,中国是「金贱银贵」。所以只要从拉丁美洲运7.5吨白银到中国,就可以换到1吨黄金,运回欧洲后可以换到13吨白银。夸张地说,运1船白银到中国所换到的黄金,载回欧洲后可以换到2船的白银。扣除运费与风险后,实际利润至少还有60%或80%。

1400年时(明代初期),中国的金银比价约是4比1(1两黄金只能换到4两白银),如果这时载白银来中国换黄金,运回欧洲的利润大约是300%。当然,哥伦布是1492年才发现新大陆的。

此处的重点是:欧洲与中国之间的金银价差,在这种套汇的积极作為下,很快就收敛了:1650年时,中国的金银比价已高达14比1,和法国的15比1相当接近。这表示两件事:(1)中国的白银存量已大幅增加;(2)已追上世界的金银比价,从银荒时期的「金贱银贵」,转為欧洲式的「金贵银贱」。

        理解这些基本背景后,来看明清时期流入的白银数量。华北黄河流域矿產稀少,先秦时期的金银,主要靠长江流域供给(楚国為主)。15世纪初期明朝的版图大增后,积极开採云贵的银矿。但平均年產量只有4-6吨,顶峰时约20吨,不够急速增长的人口与经济使用。1500年之前外国白银尚未流入,中国被迫处於长期银荒状态。1530年代,日本西部发现大量银矿,才让亚洲进入「白银世纪」:用白银来拓展国际贸易网路。1540年左右,华商开始运丝织品到日本换白银。1570年代,葡萄牙人看到运送美洲白银来亚洲的庞大利益。有人估算说,明代灭亡之前(1643),大约有2.5亿两(9,375吨)白银,在中国地区流通。

        整体而言,1550(嘉靖29年)和1645(明亡)的1世纪间,中国总共进口多少白银?1550-1600这50年间,约1,770到2,370吨;1600-45这50年间,约6,900到8,400吨;合计约8,670到10,780吨。假设总进口量是10,000吨(=10,000,000公斤),除以100年,每年约10万公斤(=1亿公克)。假设明朝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口有1亿,每年从外国流入的白银,每人只分到1公克,怎麼足够当作经济成长的燃料呢?虽然每年10万公斤的白银,不够让经济起飞,但加上原本的国内白银存量,对用银缴税、工商业发展,倒是很有帮助。

        接下来看以5年為单位的变化:1601-5年的总流入量有147.6吨,1666-10年暴增到340.3吨,1611-5年有415.0吨。这段高峰过了之后稍微衰退,1631-5年推向新高点436.0吨,以及1636-40年的572.8吨。但在1641-5年暴跌到248.6吨,这有两个原因:(1)明朝在这5年间灭亡了,社会动荡当然会影响工商业与国际贸易,外国银子的流入量大减。(2)如前所述,1650年代中国的金银比价已和欧洲接近,已失去运白银来套利的吸引力。

        进入清朝后,这个趋势更明显:1646-50年只有187.7吨,到1656-60年间急速反弹到302.5吨,1661-5年间更高(330.8吨)。但接下来是更急剧的下跌:1666-70年间只有82.4吨,1686-90年间最低,只有43.1吨 。

        如果从简单的货币数量说来看,白银流入的减少,等於是货币供给量的减少。上列的数字显示,明末50年间的白银流入量一直增加,但明代却灭亡了;清初50年间的白银流入急减,但清朝初期却常让人有活力的感觉,这不是奇怪的事吗?

重点就在这裡:中国歷史上的银荒症,就像长期的贫血患者,从1550年代开始大量输血,到1650年时就补充够了,血红素的标準已和正常人相近(金银比价已和欧洲相近)。这时还需要大量输血吗?医师会认為不必,只需小量补充,能和人口增长速度、经济成长同步就够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清初的白银进口量才会锐减。如果中国的金银比价,在清初时还差国际一大截(表示贫血程度严重),外国的白银自然会持续高压涌入。

        理解这个道理后,就可以回答较关键的问题:清初白银流入的减少,是否会引发经济的萧条与危机?当然不会,因為我经过长期输血,血红素已接近健康状态,这时候减少输血,会让健康產生危机吗?

如何判断清初经济是否处於萧条状态?最简单的指标是米价。如果以1530-40年间的米价為基数(=100),就可看出1450-1650年间,米价的趋势一直在爬升。开始大幅下跌是1660,一直跌到1700左右,有人称这40年间為「康熙不景气」,认為主因是这段期间的白银流入量大减所致。其实米价在白银流入量减少之前,就已经开始下跌;白银进口量回升之前,米价就已回升。应该是两条线碰巧在同一时期同步起伏,而非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换另一个指标(地价),就可看出1500-1650年间,进口白银大幅上涨时,地价却长期下跌。

外国白银在明朝中叶到明末,确实帮助了中国经济。但清初的康熙不景气,恐怕要从内部去探索各种因素,不能单怪外部输血量的不足,以免搞错方向问错问题。

 

参考书目

von Glahn, Richard (1996):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century monetary crisi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6(2):4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