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叔平:总有一种气节动人心弦
2009年9月14日17时02分,91岁的经老与世长辞。
对这位向以矍铄面目示人的老人,我内心充满了敬意。这与那些笼罩于他的耀人耳目且名至实归的光环——“破冰者”、“中国民营经济的形象代言人”、“当代中国商业精神教父”——亦无关联。在他早年见诸报端的言谈举止间,总有一种气节动人心弦。
当然,这也并非仅仅停留于一种类似于贵族的气质。事实上,他还极力开拓了新中国的诸多“第一”,敢为天下先,亦是一种气势。30年前,香港《大公报》就曾将“中国第一公关”的美誉奉送给经老。13年前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也是经老的杰作之一,而这也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企业组建的股份制银行。
8年前,在一家杂志社做“入世”专题策划时,曾联系采访过经老,主题是关于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后来每每翻阅,总折服于经老的远见。当然,作为题外话,经老还提及了自己“健康生活理念”,若未记错,应是“不吸烟,适度饮酒”。
2年前,听人说起经老身体不适,不禁心生凄然。
如今,经老匆匆离去,他和他所缔造的辉煌,终成历史,想来,仍令人唏嘘。
附录:2001年对话部分内容
《经叔平:银行入世的人才之争》
人才是最关键的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进入WTO会对相关行业带来冲击,比较突出的就是银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已经二十多年了,但银行改革还是滞后了一些。那么,在国外商业银行进来之后,中国的银行业该怎么办呢?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兼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
经老谈到:第一,银行业总是要靠信誉。外国比较大的银行都是百年老店,资本雄厚、历史悠久、信誉好,还很方便,中国的银行现在同它还有距离。这些大银行,业务面铺得很广。比如客户的钱要从此银行汇到彼银行,鼠标一动钱就到了。而我们的银行由于规模小,就要请国外银行代理,费时费力,以汇款为例,时间就要一天两天甚至更多,“你说方便不方便?”经老反问的语气明显表达了他的取向。
再有,国内银行都是单一的分业经营,搞银行只管银行;而国外银行则是是多样化的,保险、证券、投资都搞(当然,外国银行到中国来,它也可能一时做不到混业经营)。
经老特地强调,还有一个因素在于人,人才是最关键的。国外银行多少年来都是搞商业银行的,他们有一套。经老说,“我们银行的从业人员尽管呆了二三十年,但是很长时间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搞的不是商业银行,是政府的半政策半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一套为客户服务的机制。”
当然,外资银行也会面临人才问题。“他们在中国登陆了,人呢?不能美国银行登陆了,全都是美国人。你看他们的代表机构,主任可能是美国人,里面的员工可能是本地化的。我们现在也要招人,所以,大家对人才的争夺会相当激烈。”
国内银行遭遇外国银行,首先面临的,就象有人所说的,资金可能会搬家。但事实上,我们的开放还是有条件的。像我国对国外银行本来有限制:资本在200亿美元以上,且先要在中国做三年的代表机构。
进入WTO 后,这个限制就要改变了。现在外资银行只能吸收外币,人民币业务只有少数几家可以做,服务的对象只能是合资企业,国有企业还没对他们开放,有些城市也有限制。这些限制在进入WTO 后就要一步步取消;这个过程有五年时间。五年后,这些限制全都取消了。但是,设立银行过程中的审查还是严格的;并不是说,五年后所有外国银行都可以上岸了,都可以在华设立分行了。
本土银行的优势
这样说来,是不是本国的银行一点优势也没有呢?经老说,“我看还是有优势的。外国的银行不管怎么有知名度,那是在外国,有一部分国内的企业可能知道,对老百姓来说,他还是只知道人民银行。假如完全靠名气,那我们民生银行就没办法发展。因为,民生银行是新的银行,办起来靠民生两个字,我们民生现在发展得很快,小银行不是没有活动的余地。”
WTO进入中国的五年内,中国的银行业规模应该做大;这也是今后银行业的趋势,本地的银行业之间要加强合作,甚至本地的银行之间要兼并,想办法做到一定的规模。经老的观点是:外国银行有的优势我们都得有。什么样的优势呢?比如网络,中国银行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始了,像是信用卡,估计不久的将来,所有信用卡,相互之间都可以通用。这就是合作!
银行之间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要加强合作。经老说:“中国人要发扬团队的精神。现在时间是不多的,只有五年,说得紧张点是五年喘息的时间,不是五年休闲的时间。在喘息的中间要想办法把你身体练得壮壮的。”
银行业是国家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有银行除了三个政策性银行,即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四大银行都是商业银行。那么如何来体现国计民生呢?金融确实是命脉,像血液流通一样,一个国家金融一出问题,经济肯定出问题。那么,在加入WTO之后,国家命脉如何来体现呢?
经老认为,任何国家在开放中总有保护,不可能是绝对自由化的。他的意思是:一个主权国家到最后还是要有主权的,总归要想办法保护的;以前我们提出要保护民族工业,现在我们不提这种口号了,但是我们自己一定要发展自己。
那么,怎么发展呢?经老谈到,“从我们民生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一再说竞争并不可怕,就看你如何来对待竞争。你看见竞争怕了,最好垄断,最好没人竞争,但是,垄断使你落后,竞争使你进步。竞争促进你一定要想办法改善你的经营,提高你的服务,使你的顾客更满意。这样人就能在健康中成长……中国人有很多好处,很勤劳,很能吃苦,最能吃苦的典型的商业方面的人员,温州人。温州闯天下真是能吃苦,苦出来的;他睡地板,几个人叠铺,到处去兜市场,就是这样打入世界的。”
另外,电子化或者网络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
经老乐观的估计是:进入WTO促使我们加快改革,使我们本来对深层次的改革问题不能解决的,在WTO进来的情况下,促使我们非得对深层次的问题要改革。WTO这个作用是很大的。“你没有后路,不能再退了。”
新规则中的合作
“美国为什么到最后谈WTO也不能不让一点步?他们是想让我们进入WTO后把我们管住一点。”经老对此的分析是,因为WTO的游戏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国家无法忽视中国如此迅速的发展,想尽快把中国纳入游戏规则里。“那也没关系,就象踢足球一样,就照你的游戏规则,这次世界杯我们不也出线了嘛!所以我对加入WTO抱乐观的心态,但是思想上也要重视,一要有勇气,二要有行动,不要光是乐观。如果用休闲的方式过这五年,那是要完蛋的!”
经老一再强调的是:培养人才是关键。这些人才一定要既懂得国内情况,又熟悉国际情况,能做到知己知彼。
当然不能排除的是:外资银行同中国银行也会在竞争中有合作。经老透露说:“有好几家银行来谈要同我们合作,并且提出来他们的银行是不是能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同时也让我们的银行在美国证券市场、欧洲证券市场、日本证券市场上市。他们也在竞争中寻找合作伙伴,现在已开始有接触,我说,仅仅是在谈。”
我国银行体制现在仍然是单一的分业经营,监管单位分为三种:人民银行监管银行,证监会监管证券,保监会监管保险。那么,这种情况以后会不会有所变化?经老认为,银行由单一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就是壮大银行业的举措。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金融产品还很少,而且服务的手段也太单一。
金融业本身也要有更大的发展,国内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存款数量大。美国人几乎没什么存款,但中国储蓄的人要占到30%。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的银行能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比如开拓新的品种,而且中国的银行业在这几年中还有时间来开发。经老认为,再有五年时间,国内从事商业银行的人又将更多的经验,也会更成熟一些。
经老最后谈到了他曾经的担心:原以为外国银行会出高价挖中国的“墙角”,现在看来无所谓了,因为中国留学人员很多会回来。“你真正是有本领的,这个行业是需要你的,收入也会很高的。所以现在看来情况都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