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温带领我们成为“现代化都市人”


  胡温带领我们成为“现代化都市人”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科学技术就是判定一个国家发展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其实不然,城镇化现代化的成就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例如,在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非常发达。而建国60年来,我国在城市社会经济建设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显著,既标志我国从农业化迈向工业化生产的步伐愈趋迅速,也体现了胡温领导下的中国,成功走向国家的经济转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统计, 6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而在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却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相比之下,是天壤之别。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且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9234个,比1978年增加17061个。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

  到2008年,全国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68%,比1978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镇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一样,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数量激增,城市人口持续上升。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摆脱了徘徊的局面,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重新上升,1978年后城市人口重心西移的幅度明显减弱。1978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新增215个城市,中部地区新增162个,西部地区新增85个。城市布局由单一中心向多元中心的转变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布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经历了60多年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体系已逐渐走向成熟。

  城镇化进程带动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GDP的增长。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86279.5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62%,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43个。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6892.7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21296.7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43.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363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138543.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71.6%和63.5%。

  随着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工薪水平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繁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谐,据6.5万户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比1949年增长157.8倍,扣除同期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8.5倍,平均每年递增5.2%。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41185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19070.6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6.3%和79.2%。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由1949年的4.3平方米增加到23.0平方米。

  另外,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起到极其重要作用。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027.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815.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451.8万人,分别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20.6%、25.6%和14.8%;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22.5万人。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温家宝为总理的带领下,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与建国前相比,各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共和国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