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是农村内需扩大的阿基米德支点


郑风田:新农保是农村内需扩大的阿基米德支点

 

郑风田:新农保比其他惠农项目更提升人气和消费

 

如何扩大我国的农村内需一直是个死棋,原因是农民本来收入不够,国家虽然搞了许多惠农项目,但各种手都伸向这些惠农项目,使各种扩大农村内需的惠农项目作用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惠农资金的“跑”“冒”“滴”“漏”以及对农民购买进行各种乱七八糟的指定与限制。但新农保基金则不同,用得好,新农保会成为扩大内需的牛鼻子,或者扩大农村内需的阿基米德支点。主要原因是,如果国家每年给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1000元,全国不到1亿农村老人,每年国家财政支出也不超过1000亿,但这一千亿的效果应该十倍于其他惠农资金效果。因为这些钱直接发给农民,而其他不少惠农项目,农民都是被“惠农”或者被代表了,最后能够直接用到农民头的已很少。农民真正受益的应该很有限。不少业内人士都讲一个所谓的80/20定律,讲中央的惠农资金100元,最后落到农民头上20天就很不错了,甚至有些人讲不到10%。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每年1000亿的资金直接拔到农村老人的卡上,那农民自己决定购买什么,什么时候买,再也不用非得买指定的种子、买指定的农机、到指定的医院看病,买指定的家电,否则根本拿不到钱。而那些东西一旦被指定,不但服务质量低下,而且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要昂贵不少,国家给农民的惠农资金,就这样被其他人随意拿走太多的好处,而真正的农民所受益无几。这是近年来惠农项目作用有限,农村内需难扩大的主要原因。

  所以应该把其他惠农项目的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民,让农民用脚投票,去决定该买什么样的种子、农机、农电与汽车与摩托车,不能再搞非要买什么品牌种类才能拿到那可怜的一点钱。

新农保也不能再要求非让全家都参保,年满60岁的老人才能拿到那点钱,更不能拖到2020年,最少能够在最近两三年就直接让年满60岁的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基础养老金,这于民、于国都是最有利的事。

 

 

  目前的方案最保守,应该每年给60岁农村老人一千块也不嫌多

 

  记者:今年将有10%的县市覆盖农村养老保险,这被很多人视为和废除农业税有同样意义的举措。您认为实行新农保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郑风田:有两个背景。第一个是它算大“三农”政策的一部分。比如之前,取消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补、新农合。所以这次新农保是接着来进行的,是中央一整套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让农民老有所养,不是说今年突然开始实行了。实际上这个事从几年前就一直在各地试点,比如陕西的宝鸡一直在试点。不过正式的媒体大规模开始报道,是这次正式出台新农保政策。

 

  第二个就是今年的背景。这次危机让政府开始想,怎样才能刺激农村消费,让内需经济成长起来,而中国内需的最大短板就是在农村。所以今年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家电下乡在内的刺激政策。我们一直说要把农村的内需搞起来,但一直破不了这个题,因为农民收入不可能一下子提高。把农民的保障解决,就把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农民养老问题,解决了一部分,可能对于启动农村内需有一定的帮助。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农村的这些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农民几千年来传统的养儿防老已经不行了。现在的农村每家可能只有两个孩子,而且孩子们都跑出去打工了,老人七八十岁还在地里劳动。虽然目前来看,农村的老龄化比城市好一点,但是比城市更严重在农村老人还要进行劳作。所以要慢慢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老有所养。

 

  记者:但是今年的财政并不宽裕,整体经济情况也不太好。现在这样投入,资金上能保证么?

 

  郑风田:中央为什么这么做?温家宝总理前两天讲话非常好,就说我们宁可把一些其它效益不好的或者作用不大的项目砍下来,也要保证这个项目做下去。就表明,新农保比目前很多惠农项目更能提升人气、提升消费,执行长久的新农村战略,比其它项目更重要。

 

  比如我一直在呼吁,像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项目,农民们基本上没得到好处,都让农外的得到好处,所以这些项目砍掉没有任何问题。反倒不如直接给农民发55块钱,一年600多块,对于整个消费的带动会很厉害。

 

  另外整个国家的社保金原来是空转的,前几个月提出来国有股转持,就是把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部分,转到社保基金中去,这样社保基金这个大窟窿就可以补上。我们国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那么大,慢慢拿出一部分钱,社保基金的来源就没太大问题。

 

  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每年涉农项目的自然增长,因为国家惠农资金,每年都会增加5001000亿。

 

  记者:中国目前将近1亿60岁以上的老人在农村,而且养老的缺口是非常大的。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不管是国有股份转持还是每年惠农资金增加,钱会够吗?

 

  郑风田:实际上我们一个老人一个月给55块钱,一年就是660块钱,全国即使有一亿个农村老人也就是660亿,660亿应该说数量还不是很大。而且我觉得目前的方案最保守了,我原来提议最少一年一千亿,给农民每年一千块钱。

 

  让所有农民参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记者:现在新农保规定,老人要拿养老金,家中符合条件的亲人都要参与养老保险,这样的规定,会不会让一些农民家庭放弃参保?

 

  郑风田:如果想让所有的农民都来参加养老保险,我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农村的养老保险跟新农合不一样。比如我去河南,有些地方很多农民到50多岁就死了,如果要他交到60岁,那是看不到希望的。

 

  所以我提议国家给的这部分,农民无论参加不参加社保都得给农民。现在规定家里如果有老人,那符合条件的年轻人都要参与社保,这样老人才能拿国家的钱。如果这样做,很多家庭绝对不要,因为他可能发现我拿的钱,还没有我现在出的多。

 

  现在想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把这个网建立起来。因为现在城市养老都是年轻人在供老年人,所以搞社保的那些人就会天然地想,农村也可以这样。但我们研究农村经济的人觉得这样不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知道让农民自己拿出一分钱难死了。很多妇女为了不交村干部多收的十几块钱,喝农药死了。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边际成本很大,十几块钱对于你我来说随便拿出来,但对没钱的人比泰山还重。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强制性地让雇主交,但交了之后农民一到春节就把钱全都取走,因为他不信任你。他不相信,15年之后还能取出这个钱。所以如果现在让农民非要交一部分才能拿到这个钱,可能有很多人放弃。

 

  记者:那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吗?

 

  郑风田:我现在就觉得,没有必要非要建这个网,这就是一个普惠的事。可以把新农保的钱分成自愿的和强制性的。强制性的就是国家给的55块钱,任何老人到60岁无论参加不参加都给他。自愿的就是家里有钱的人你想交,那个人帐户你自己定。如果你搞连带政策,我只能全家人都参加,我才能拿钱,这点不合适,而且可能到时候会出问题。

 

  原来老农保之所以死掉的原因是政府没出钱,而新农保如果实行这样一种株连政策,让全家参加保险才能拿到这样一种普惠,我觉得如果这样推进的话速度是异常慢,总有很多人放弃。

 

  各地养老的转接要靠中央政府来强制执行

 

  记者:目前光养老制度就有十多种,而且同时还存在着新旧养老制度,有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养老体系的契机?

 

  郑风田:未来可以统一的。我们国家总有这种政策,一旦一个新的法律出台和过去的相抵触或重复,慢慢就会归到新的政策这儿。比如一旦普惠式的养老建立起来,像五保户这样的自然就会慢慢没有的。

 

  比较难办的是地区之间的衔接。因为虽然国家对各个地方统一出钱,但是各个地方差别很大,比如在北京55块钱一个月,哪儿能活啊。所以你从某个地方转到北京来怎么做,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地方出钱的事。包括新农合也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农民工在北京打工,但钱在老家交,各个地方的标准又不一样,怎么办。

 

  现在新农合转接也在试点,北京、四川、河南就在试点。农民工在家乡交的部分转到北京来,如果北京的标准高那你再补点儿,这样农民工就可以在北京看病了。我国有1.5亿人异地打工,所以地方接转必须由中央政府来强制性地执行。

 

  记者:目前来看新农保虽然中央政府在各地的基础养老金一样,但由于各个地区补贴不同,会不会加剧贫富差距?

 

  郑风田:你讲的这样一种是理想状况,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差不多,生活水准也差不多,所以这个东西才能行。而现在正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生活成本差别也很大,如果一刀切,同样会造成另外一种不公平。所以对于中央政府要一碗水端平的,而地方政府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贴。

 

均衡有两个均衡,一个是低水平均衡,一个是高水平均衡。现在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中央政府承担一部分,这个是相对比较好的办法。(纪田)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