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站看到王学秀的《企业文化不能搞“运动式管理”》,对于他所期望的日常化管理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企业管理或企业文化形成方式,然而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日常化管理的理想着实缺乏可行性。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身就是在潜移默化,或者说日常化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企业不缺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只是在管理者或者企业管理专家看来,这种文化不够科学,甚至有时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日常化的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有的,企业能够经营就是靠这些日常化管理维系的。然而,中国大量的企业存在管理问题,不是因为它没有管理,或者管理不够日常,而是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缺乏制度性、流程性。
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没有过多的财力和精力来规范企业管理,企业在一种探索中前进,为了适应市场、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朝令夕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家个人的价值就是企业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通过个人管理将这种文化实质传递给整个企业。等到企业具有规模,经营走向正规的时候,需要更完善的管理时,企业才发现固有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应这样规模企业的发展了。甚至企业原有的痼疾开始折磨企业经营了。
所以,在中国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是在日常化管理中形成的,管理体系的重塑,是无从再在日常化管理中去扭转的。所谓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说管理体系的完善,实质上都是对企业固有文化和固有管理体系的一种打破。这种不破不立的企业变革,是需要“运动式管理”的。需要一个企业从上至下的管理运动,在“运动式管理”中构建新的概念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不是一群刚刚产生的,没有任何固有价值的新生产物,管理也不是“一张白纸上做文章”,因此日常化管理的理想需要首先建立在“运动式管理”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很多还缺少对自身管理问题的清醒认识,而这样的认识过程需要一场“运动式管理”来全面梳理,然后靠“运动式管理”来重塑。所以,就目前而言,让企业多一些“运动式管理”显然更好。通过运动式管理得到重塑的企业文化,才值得在日常化管理中去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