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知识进步很难么?


中国整体的知识进步很难。

中国人习惯爬行,习惯回头看。

中国人为知识发展设置了很多标准框框、标准,并且习惯为框框颁证。为达标、为被证所认可,探索和发现被牵制、被限制。

中国的学术评价几乎没有科学的权威可言。行政评价、外行评价。就好像是笨蛋在评价别人是否聪明的感觉。

知识的进步与否,教育责任是第一位的,而教育态度更是需要负全责:

中国基础教育比较贪婪,企图把教育对象都培养成全才型的人物。基础教育不仅知识门类繁多,且不允许偏科;因为高校对人才的认可与选拔是全社会统一的,是以每年六月份的多学科综合高考分数来取舍的。

几条分数线就把人分出了优、良、中、差几等,真是再简单不过了。就是目前天才的顶级年轻作家、文化学者韩寒也难以进入高等文学学府,他可能数学不好,或许洋文也不好。综合分数不高,只能被正统的教育归于“劣等”类。

台球明星丁俊晖的英雄之路就是辍学之路,现实有多少希望中的丁俊晖们正在学校被戴上“坏学生”的高帽子被示众、被改造、被淹没。有时候,努力培养全才无异于在造就“废材”;丁俊晖,一个不上学的英雄!几多无奈在其中。

教育要能造就一种保证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适宜各种各样人才喷涌而出的教育机制。不要把人才卡死、闷死在我们的体制内。

 

人才?无德的智者可能成为社会健康的黑客,个性乖张者难与人际环境和谐不易成事,意志薄弱者精神虚弱无所担当,体弱多病者不胜繁巨与辛劳无能为力,愚昧无知者懵懂混沌于社会无所大用。

愚蠢而死脑瓜骨者说:“学校就是教书的地方,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一切为了试卷分数啊,一切啊,一切都为了迈入大学的门槛。怎一个“学”字了得!?对人的全面的培养被单纯的教书取代了,基础教育被惨不忍睹的畸形化了。 

 新文化,你能胜任么?还社会生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