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23日,有媒体报道,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达到70%。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提价,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称,已和有关的景区以及报道媒体记者本人进行联系,发现媒体报道的有的景区并未涨价,所以此涨价消息属媒体误报。
不知大家对“媒体误报论”有啥感受,我觉得虽然国家部委回应舆论的速度很快值得表扬,但回应的技术含量太低。啥叫“已与有关景区联系”,啥是“有的景区未涨价”?这两点理由不值一驳。其一,试问,哪个景区会在接到发展委的调查电话后直接告白“我涨价了”?这不成了烧红烙铁烫自家屁股吗?其二,就算景区说的是真话,未涨价,那么“有的景区未涨价”是啥意思,这不是话急之中“露点”了吗?看来有的景区的确是涨价了。
先不说这个“限涨令”是否让人权威蒙羞,就说咱们自个的亲身感受吧。今年双节相逢,超长假期原本可以让咱们好好外出旅行一次,正准备打点行装、携家出游,可是到家门口的旅行社一咨询:糟糕!一些旅游线路,不仅是机票、车票、酒店借机价涨,而且景区更是早已调高了票价,这种调高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郁闷之间,百姓脑门上像迎头挨了一盆冷水。事实上,咱们能切身体会到,景区逢节必涨的“怪病”并非一夜生成,根本病因还是相关监管部门的长期疲沓所致。
一些高端部门总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拟就 “限涨令”,至于令出法随否,景区是否存在变相涨价否,他们往往无暇顾及。而直接身负监管职责的各级旅游部门,由于身涉利益圈中,便成了“‘老子’管‘儿子’,只做做样子”。这便造成了各大景区我行我素地涨价。而且一些景区只是修一圈围墙,挖几条小溪等,就一本正经地要与各地著名景区票价竞相攀比,大家就像掉了魂儿似的跟涨。这种背离社会责任的商业行为已严重剥夺了国人外出的踏青权和观光权,是一种“山寨霸主”意识在脑中起作用。
更有甚者,有的景区早就与“一票制”说再见。他们往往将将自己的大景区人为拆分成众多小景点,大门收钱,小门再收钱,而且还可能将参观的景点费用分拆为收费等级不同的分项……一些远道而来的国内游客摸着自己并不鼓胀的钱包,徘徊在景区内的小景点旁,是只在大门内转一圈,不再去分拆的小景点观光呢?又怕回家后留言些许遗憾——大家谈起旅游感想来,才知道这也没看,那还没瞧。无奈众多旅客只能掏钱认宰,一下大幅度增加了景点观光成本。
当前,我们必须从法律机制上矫正我们已然偏航的公共服务意识,让公民有共享国家公共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成果的民生权利。各大景区由于其天然的公益属性,原本不应成为少数机构的取款机。众所周知,美国等国家把国内著名旅游景点都统统向国人免费开放,而我们却始终在搞“圈景运动”。在国内批评如潮时,一些不问效果只管发文的机构才列行公事般出台制约力软化的“限涨令”。而景区却在一次次“暗涨”中尝到了甜头,继续表演了“嘴里说不涨、暗地里疯狂”的大戏。
“景区涨价系误报”的技术含量太低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