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妙龄女模特也参加阅兵


      但是,对当下的中国人来说,阅兵早已不尽然是所谓集权意志的体现。参加阅兵的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并没有上一代强烈集体主义的意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个性极为张扬,经历过地震磨砺和奥运洗礼,他们参与或观看阅兵,体现的是对国家的自豪感,未必尽然是对政权的感激涕零。他们会对社会现实甚至政党政治有所批判,但参与国家庆典照样激情澎湃。这种自豪是来自对国家地位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认知,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因此,才会有20出头的妙龄女模特、年轻海归也报名参加民兵队列的操练。

                                     

                          当模特也参加阅兵

                           (2009-09-20)

                              ● 周兆呈


  见识过北京奥运开幕典礼的人,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应该是充满悬念而又毫无悬念。充满悬念的是中国将展示哪些新式装备,身着2007式新军装参阅的官兵会如何为场面增色。而毫无悬念的则是效果,中国式的演练与表演,气势、规模以及视觉冲击,一年前的奥运已经让外界充分见识了。

  今年的大阅兵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第14次国庆阅兵。虽然已有14次,但大部分人其实对阅兵并没有多深刻的印象。因为前11次都是在1949年到1959间举行,每年一次。改革开放之后,仅两次而已,一是1984年第12次国庆阅兵,邓小平检阅,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军备,而是北京大学学生在群众游行队伍中打出的一句标语“小平 您好”。

  第二次是1999年的阅兵。那时中国携香港回归、国力上升的声势,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尚未到举足轻重的地步。同样,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也不像今时今日如此深入。其后2001年7月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上海获得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中国开始向世界一系列闪丽亮相,在去年的北京奥运达致高峰,金融危机更抬升了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

  这10年来,中国国力可谓空前增长,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对外视野、个性张扬、舆论空间,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伸展。但对阅兵的期待,并未因为“市场经济”而减弱。

  记得以前上中学的时候,年级比我们高的男生有时穿草绿色“军装”,虽然没有徽章,已经让学弟们羡慕不已。曾经有从事警察工作的长辈送了一条“武装带”,可以束在腰间,非常神气。相信大多数的男生,都有过这种对军备和军装格外向往的经历,对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有着额外的浓厚兴趣。

  有人说这是男生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自我辨识”的必然过程,而其中更可能涉及权力崇拜和所谓阳刚崇拜的深层因素。少年人不会细析微妙心理,但这也说明这种心理与政治体制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成长和审美的自然过程。因此,人们大可用欣赏的角度,看待畅快淋漓的阅兵表演,未必都要意识形态化。

  中国典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国家大事,而仪式更在其上。阅兵可以说是两种大事的结合体,有学者因此将阅兵成为国家仪式的典故追溯到此。阅兵的仪式庄严感、队列的威严感,背后是对同一化的热衷,很多批评者认为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有一定关联,并常以德国导演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作例证,说明集体意志的可怕力量。

  大规模的阅兵展示的是高度整齐、人工削制的步伐与节奏,物化的武器与物化的士兵,向外界传递综合强力、团体气势和集体服从的效果。因此,很多人会把大阅兵当成是共产国家展示集体主义强权意志的方式。法国、英国基本上每年都举行阅兵式,但没有展示武器,因此属于礼仪性质,颇有些中文所说的花拳绣腿的意味。而现今世界能将大阅兵做到场面具有震撼性效果的,也就是中国、朝鲜,以及曾经是共产世界老大哥的俄罗斯了。
 
  但是,对当下的中国人来说,阅兵早已不尽然是所谓集权意志的体现。参加阅兵的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并没有上一代强烈集体主义的意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个性极为张扬,经历过地震磨砺和奥运洗礼,他们参与或观看阅兵,体现的是对国家的自豪感,未必尽然是对政权的感激涕零。他们会对社会现实甚至政党政治有所批判,但参与国家庆典照样激情澎湃。这种自豪是来自对国家地位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认知,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因此,才会有20出头的妙龄女模特、年轻海归也报名参加民兵队列的操练。

  对这种自豪感,外界不能够简单地以集权意识影响的结果来看待。经历过国家磨难、可以直接拥抱外部世界的开放的年轻一代,对待国家和政党的观念,已经没有那么单一化了。对阅兵和背后的民众心理,外界也应该摆脱惯性的分析逻辑。

  国庆阅兵的预演,在中国媒体工作的年轻朋友去现场观看,回来写下感言:“无数双齐刷刷踢正步的腿,无可避免地让观看的国人油然而生国家自豪感;人海战术的群众分列式开始了,毫无例外地让观看的国人产生国家自豪感。”虽然也感慨兴师动众、劳民劳军,但活动制造出的自豪感,却是自然而然的。

  华丽自豪的底下,也有一些尴尬。国庆期间,北京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要调控监管,确保万无一失。北京市民政局协调外省区市民政部门,集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力争对流浪人员发现一个帮助一个”,帮助?大概就是遣返回乡了吧。

  (联合早报专栏,200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