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晋城的外地人总是会说“想不到”,想不到黄土坡上、黑煤堆里的晋城没有飞扬的黄土、没有漫天的煤末儿。而在晋城的兄弟市里,记者还曾听到这样的感叹:“山西大抵只有晋城、长治算得上最‘科学发展’了。”
这种种判断固然得益于晋城地处山西省相对富水区的先天优势,但更在于晋城市区空气质量以上天数从2001年28天到2008年347天的几何级增长;更在于晋城市45.8%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的绿地率以及15.5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
资源?污染?
资源型经济所伴生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诟病,甚至于提到资源就会想起污染。在晋城目前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经过提升改造后的煤焦、电力等传统产业,还是煤化工、建材等新兴产业,都不乏高污染、高耗能之嫌。但与其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形成对比的有这样一组数据:到2008年底,晋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1万吨,较2007年削减0.3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62万吨,较2007年削减0.08万吨。综合污染指数为2.01,下降19%;而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适宜生存的国家二级标准。
就在2006、2007年,这里的环境空气质量还属于工业区空气质量水平,2005年甚至是不适宜人生存的劣三级标准。提起六、七年前晋城的环境,一位姓吴的女士说,那时候的天空总是漂浮着细小灰尘,流经市区的东西两河也是污水不断、臭气熏天。这位女士提到的“两河”现在已经成了市区的水上游园。这个投资2.5亿元的“两河”治理工程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诸多数字身后是晋城市数年来对污染源的整治。2008年10月,天泽集团煤气化厂——晋城市区关停搬迁改造范围的最后一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实施搬迁。这项重点工业企业关停搬迁改造工作从2003开始,先后关停小煤矿、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共1000余个,而晋城钢铁厂、丰泰电石厂等污染大户也均被取缔,经济损失10亿有余。
一方面关停污染源,另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存量污染:
对市区重点区域居民集中供气、供热,对常年运行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年节约原煤4.82万吨,削减二氧化硫362吨、烟尘173吨、氮氧化物362吨;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目前可达到年削减化学需氧量9300余吨,氨氮1800余吨。督促占晋城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3的阳城国际发电有限公司加速实施烟气脱硫工程,年减排二氧化硫3万余吨。目前,就连高耗水的晋城煤化工业,也全面实行了生产工艺废水零排放。这项领先全国的技改工程或可让“资源”与“污染”的距离越来越远。
环保也浪漫
住在晋城凤翔小区的张女士每天早晨都要带着小孙女到市区主干道上不同造型的花坛、花塔、花柱前看好一阵儿,她说孩子在这些花里看到了很少见到的小鸟和蝴蝶。
“在公园中就业”是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郊外随处可见的茂密森林和绿色原野,城市里绿荫环绕的高科技产业园、商贸中心抑或文化体育设施。
这些在晋城并不陌生。尽管是北方城市,晋城却“一街一景,四季有花”。黄华街栽的是杜仲,景西街种的是白皮松及美国红枫,泽州路两侧是梧桐,凤台街则是合欢树……挺拔的油松、雪松和大花灌木、草坪相得益彰,为这座小城平添了几许浪漫。
更浪漫的是晋城的各类广场、公园、苗圃和小游园,大大小小将近50个。这些游园有花、有草、有亭、有湖。晋城的市民们出门500米就能找到休闲娱乐的地方,走在哪里都能看到携伴晨练的老夫老妻、跑步跳舞的年轻男女……
“让城市所有裸露的土地都种上树、种上草”是晋城市的目标。截至目前,晋城市高速公路、旅游公路、一级公路等通道绿化完成4475公里,绿化率80%。其中,高速公路东出入口的“万壑松涛”、南出入口的太行山自然微缩景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城郊结合部的荒山、荒坡、煤矿采空区等5868.4亩土地也进行了绿化,投资780余万元,栽植各类树种42万余株。
据相关统计,晋城五年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5.2亿元,从上级资金支持,到地方财政投入,再到社会资金投入,这座国家园林城市正在加速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