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实话实说》

 

 

宋公明

 

 

说实话,在下并没有看过《实话实说》节目。对《实话实说》的了解,是因为那一年央视春晚播出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因此知道了央视还有这么个栏目,知道了说话还可带伴奏。这节目当时主持人是崔永元,一时间火得发烫,红得发紫,据说后来换成和晶,于是一厥不振,而且每况愈下,现在要停播了。

 

 

其实,自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播出之后,这《实话实说》节目就很不好做了。因为小品毕竟是小品,人物是虚构的,说的也不是实话,无非是搞笑而已,不能当真。而《实话实说》毕竟不是小品,不可能玩小品中的那些噱头。人们看了小品之后,再来看《实话实说》节目,自然索然无味,大失所望。和晶接手后,能维持到今天,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实话实说》之所以停播,据说是因为收视率太低。不少人对这个理由不以为然。如果按收视率决定取舍,那么那些让观众一看到就换台的广告都应当取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广告来钱。收视率高的节目赞助商就多,广告自然也就多。好好的节目,正看得起劲时,忽然中断插进了广告,弄得人十分扫兴。特别是一些内容严肃的节目,剧情正在进入高潮,观众正聚精会神屏息以待,忽然跳出一个美女冲你一笑,好似当头一盆凉水,让人兴趣全无,只好换台。这种广告难道不应当取消或改进吗?

 

 

要说收视率,也不全在于节目本身,播出的时间也是关键。半夜以后和一大清早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无论如何是不可能高的。肯半夜爬起来看世界杯球赛的,毕竟是少数。

 

 

再说收视率高,也不见得就是好节目。有些媚俗恶搞猎奇的节目,又占据了黄金时段,收视率就会很高。

 

 

所以用收视率来决定取舍,是很不科学的。中国有13亿人口,不可能都是一个口味。电视应当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收视率。球迷要看世界杯,固然应当满足。儿童,老人,妇女,各种人们的需求也应当满足。那么喜欢实话实说人们的需求,虽然人数不一定很多,那也应当满足吧?虽然在下不喜欢实话实说,也不看这个节目。

 

 

央视不是商业电视台,似乎不应当以经济效益为取舍。但是央视又与纯粹的公共电视台不同,是要拉广告的,所以又不能不重视收视率。这就是我国商业电视和公共电视不分所产生的弊端。不是说改革中产生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吗?那么为什么不把商业电视和公共电视分开呢?又要搞商业运作,又舍不得放弃公共资源,两头占便宜,天下竟有这等好事,也就是中国吧?

 

 

现在要搞绩效工资了,《实话实说》停播,节目组这帮人的收入怎么办?那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尽快搞出收视率高的栏目了。其实所谓实话实说,也不过是个噱头,岂能当真?某国学大师说,“假话不要说,真话不全说”。这话虽然滑头,倒也是经验之谈。“对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中国人自古就知道“话”是不能随便说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早在2000多年之前,韩非子就写过一篇《说难》,论述了说话之难。同样一句话,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信口开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她长得比你还难看呢”,这虽是一句实话,却可以让对方马上跳起来,“太伤自尊了!”。所以说话也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例如向上级汇报灾情,“本区在这场大灾中损失高达200万元”和“本区在这场大灾中损仅为200万元”,就是两种说法。同样的事情,根据需要就要用不同的说法。此外,语调,语速,语气,表情,等等,都有很微妙的作用。直来直去,实话实说,从来不为智者所取。《实话实说》的节目,其实是很难做的,功力不够,自然就做不好。

 

 

别以为大家都愿意听实话。过去国军将领谎报军情战功,蒋委员长明明知道是假的,却也很愿意听,因为这是他自欺欺人的需要。过去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可是历代皇帝老儿从来就听不到实话,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本性就喜欢报喜不报忧,听不得不同意见,说假话的可以升官,说真话的往往掉脑袋。如今仍然有人恶习不改,喜欢对上说假话,对下听假话。例如有的地方上报的GDP数字,政绩工程,往往水份大得很,一级一级向上骗。“春天说个谎,秋天得个奖,来年升个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什么承诺,什么责任状,也不知有几句是真话,反正没看见兑现,不是升官就是拍屁股走人了。对这类现象,媒体虽然也有披露。但是到电视台实话实说,就是两回事了。往往是“说不得也哥哥”。那么《实话实说》节目停播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不甘心,硬要重新搞个栏目,那么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仿邪批三国搞个《假话假说》之类节目,倒说不定会大受欢迎呢。

 

 

或曰,你干嘛在这里实话实说《实话实说》?你就不怕说实话得实祸?这你就不懂了,在下这个帖子,即使有幸发表,人微言轻,也不过是对牛弹琴,自娱自乐罢了,又何足道哉!

 

 

200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