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多数人可能认为:所谓“未知”就是“不知道”。没有什么值得深入探讨的。其实不然。未知有三种,对人们的生活分别构成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是绝对的未知,而且是不想知道或者不用知道的未知。这种未知基本上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未知呢?
比如: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我给大机关的食堂做培训,讲到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时,为使在场的人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问一位一直在那个食堂工作的大妈:你认为买一辆普通的桑塔纳轿车要花多少钱?她说不知道,我说,我知道你不知道,请你猜一猜,她于是回答:“可能要100多万吧”。想一想为什么大妈会将十几万元的桑塔纳认为是100多万?再比如,今年我给某大学学生做培训时,问一位大一的同学:你知道怎样求职吗,知道应聘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吗?她摇了摇头,我继续问:你现在想知道吗?她腼腆地笑了笑,说:“太早了吧。”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毕业生非常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你就是告诉她,她都不愿听?此外,如果我问读者:你知道北京的房屋出租价格,或者黄瓜价格(最高多少钱,最低多少钱)吗?可能有些读者能够回答;如果进一步问你:你知道东京、巴黎的房屋出租价格,或者黄瓜价格吗?估计能够回答的读者会更少。这又是为什么?
没有必要!因为与自己无关,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所以即使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就是上面所举范例要告诉读者的。
一句话:绝对的未知就让它一直未知下去吧。
第二种是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未知,如果了解到了相关内容就想知道的未知。这种未知对很多人构成相当大的影响,甚至达到他们自己所认定的“危机程度”。但是实际上这种未知对人们的影响,根本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而且永远比他们自己认为的程度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未知呢?
比如:还是前面的范例,如果读者因为留学或者工作等原因,需要在东京或者巴黎生活一段时间,那么,不管你去之前是不是进行了调查,在你结束那段生活后,东京或者巴黎的房屋出租价格,或者黄瓜价格你一定比现在理解得深刻,而且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不会使你感到恐惧和痛苦。同样的例子还有,当某些人“假装”要创业时(说他们假装,是因为他们的创业最终就是嘴里的“我想自己创业”,而永远没有行动),他们总能够找到很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了解的知识作为借口,比如,不知道怎样开发客户,不了解税务知识,没有经商的经验,等等。其实他们所说的不了解的对象和“东京、巴黎的房屋出租价格,或者黄瓜价格”一样,当需要了解时,就可以顺利地了解到。类似的范例还有刚刚讲的与求职相关的知识,当大学生感到需要时,他们自然可以找到这些知识。
当你找到了需要掌握某些知识的理由后,当你愿意了解某些知识,或者是不得不了解某些知识时,你就能够了解和掌握它们!换言之就是,你为你不了解和掌握它们找到了更多的借口时,你就不能够了解和掌握它们!
一句话: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未知并不像其原本被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想知道,只要必须知道,任何人都能够顺利地将这部分未知变为已知。
第三种是以为自己知道了却不知道,认定自己已经掌握却未掌握的未知。这种未知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但却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构成最大的威胁。遗憾的是,即使这种威胁造成了损失,人们似乎很容易原谅自己,也能够很快地忘记相同和类似的威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未知呢?
被誉为美国的思想库的著名咨询公司兰德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过度仰仗“经验和常理”,是非常危险的陷井。
“这是一个真他妈无聊与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当那个驴蛋要从空中来攻击时,我愿意站在战舰的船桥上挨打。”这是1921年时任美国作战部长的牛顿.贝克,面对美国准将比利.米奇说飞机向战舰上丢炸弹会把船弄沉时,做出的反应。(摘自《兰德决策》,第257页,天地出版社,1998)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以为……”,“要不是……我就可以……”,“原来一直是……谁知道突然……”,等等。想一想,这些话背后所反映的情况是怎样的?是不是都与上述那位作战部长的情况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这都是由于对常理或者是经验十分仰仗的结果。所以上述的语言就是危险的陷井,至少也是接近陷井的危险地带。
经验是宝贵的,也是一种财富,是需要依靠的。但是利用不好就会成为危险的陷井。所以,比经验更宝贵的是思维,是知道怎样获得和利用经验的方法。
一句话,不要做“自以为是”的那种人。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绝对的未知不构成对工作和生活的任何影响,但是绝对的未知的范畴和内容将随着工作、生活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 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未知很容易变成已知,因为不需要为此烦恼;
× 以为自己知道了却不知道的未知是工作、生活最大的威胁。
相对于未知的是已知,很多人希望自己了解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好好理解下面的观点,能够使读者有很大的收益:
× 了解自己需要知道什么,比自己真正知道什么更重要;
× 掌握“怎样获得想知道的知识”的知识,是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最富价值的部分;
× 制定必须知道到什么程度的标准,比无标准的努力学习更重要。
这是因为:
第一,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解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掌握比知识更宝贵的财富:“知道自己需要知道什么知识”的能力。
第二,在咨询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明确“需要什么信息”和掌握“正确提问的方法”之后,基本上就能够获得相关的情报。所以已经不需要单纯依靠知识或所掌握的知识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了。相反,需要知道的是“怎样更有效地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方法。
第三,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不仅对学习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学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学”和“怎样从相同的资料中学到更多、更优质的内容”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围绕怎样使用,按照目标标准,更有效的学习”将代替原有的“围绕掌握内容的学习”。
对知识的认识(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出处)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