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文化产业振兴最大障碍是什么?
文化产业振兴不差钱,最大的障碍是过度的意识形态化的审批制度。如果这条不改,文化产业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国务院最近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全文近6000字,分为“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等五部分。 如何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规划》提出八个重点任务,包括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包括: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
文化产业主要是利用人的智慧来赚钱,并不受外界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弄好了,可以是一本万利,与计算机软件等产业相似。美国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是一个极好的榜样,靠在全球推销美国文化让美国人既赚了大钱又增加了自身的软实力,每年无数电影电视唱片书籍杂志行销世界各地,一个好莱坞大片就可以坐拥几十亿利润。而我国的近邻韩国更是让我们汗颜,近年来刮起的阵阵“韩流”在中国及其他国家攻城掠地,赚遍中国人的眼泪,更赚走无数的RMB;甚至连那个我们与之比起来还算骄傲的印度,也有一个庞大的好莱坞,每年产量产值规模惊人。
我们有13亿的人口和五千年的文化,按道理讲应该是最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了,但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得去了。倒是其他国家一直在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在大赚特赚,比如美国人把中国独有的“功夫”与“熊猫”一结合,拍出《功夫熊猫》,就净赚数亿美元,当然还要用上美国人独有的动画技术与好莱坞强大的全球发行渠道与营销网络。中医当然产生于中国,在中国有着攸久的历史,但韩国人却以中医为主题,拍出电视剧《大长今》赚遍全中国人民的眼泪。但我国的从业人员不是去反思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么好的电视剧,却在动歪脑子,想让政府出门在黄金时段禁播外国的电视剧。如果不把心思用在抓受众者的心,净去想这些邪道,阿斗是永远扶不起来的。
文化产业振兴其实不差钱,其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体制,就是那个过度的审批管制,“左审右批”,许多火花与创新都给审掉了。如果这条不改,未来的振文化兴也只能永远停留在纸面上,难有大的作为。过度的意识形态化的审批,上纲上线,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实文化产业与其他消费品一样,是有可能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治理方法也应该同其他产业一样,应该进行事后查处打击,没有必须在还没有出生之前就给审得一踏湖涂。再者了,真要是审批,也应该让社会大众来参与,不能把审批权集中在少数几个人,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能不能通过,完全由少数几个审批专家来主导决定,这些人就真地代表党与人民的心声了?我看难。这种机制除了助长腐败外,没有任何益处。所以应该规定,除了反党反社会这一条红线不能碰外,其他的各种左审右批都应该和开,让市场来说话。不能什么都过度意识形态化,什么都层层审批,这样的过度审批体制与机制不改,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振兴的。
我国的文化产业由于过度地审批,出现泛意识形态化,一提文化就上升到思想阵地,都必须要占领。其实这完全没必要。文化发展过度的审批或者叫不批,产生许多“文化蛀虫”,也就一批人专靠文化垄断来生活,大大地降低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率,任意举几个例子:
出版社大卖书号。我国是人口大国却是图书小国,想办一个新出版社难死了,最核心的是每年的书号都要批。不少出版社就靠卖书号来赚钱,而许多有创意的图书却苦于出版体制而没有办法。其实书籍消费,除了个别种类,大部分都是可以放开经营的,让市场来选择会更好,对于那些有“反党反社会”的产品,就如清除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去进行清除,不应该通通层层审批,把这个产业都给审死了,审得没有任何活力了。
学术期刊在大卖版面费。前些天揭露的一些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一年仅靠收版面费就创收数千万,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审批。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发展迅速,但想办一份学术期刊,能够申请上刊号,可能比登天还难。物以稀为贵,那些对学术本身没有任何兴趣,但却占着一个刊号的单位,就借助这些平台大赚特赚。
这些过度意识形态化的审批制度,实际上在养着一大批与意识形态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所以要想真正地让文化产业振兴,就必须大胆地解除过多的管制,除留下核心的东西外,其他的都应该放开,让市场去充分地竞争,这样外界的资金才能进来,优秀的人力才能出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