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捍卫


  ——黄鸣万言书的反思

引子: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言论的传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每一个人都演变成一个传媒单位。没有某个人或者某种团体能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舆论已经不是掌握在某些特权阶层或者组织手中的暴力工具。因此,才有了黄鸣与《现代快报》的对垒,《现代快报》和黄鸣的是是非非在短期内引起一场舆论的喧嚣才成为可能……                                    
 
激动的媒体与挺身而出的企业家
似乎在挑战黄鸣的耐心,3月26日、4月2日、4月9日……连续三个星期,《现代快报》连续刊发三篇报道对以皇明为代表的太阳行业知名品牌展开了轮番轰炸。选择的时机恰好是在太阳能热水器下乡开标的前夕,并且每一篇都拿下乡来说事,似乎太阳能下乡罪不容恕,对于中国太阳能行业的针砭不可谓不辛辣,“证据”不可谓不确凿。恰逢时机的报道,或许是一个新闻媒体具有忧患意识的社会责任感使然,或许是别有用心,的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而种种答案就隐含在这场纷争之中,阅读者尽可以见仁见智。。
《现代快报》三篇报道的题目分别是《“太阳”下乡“乌云”相随》、《谁是下乡路上的诚信逃兵》、《太阳能“一米阳光”何在》。每一篇报道都用了冗长的篇幅,列举了一些调查事例,并大量运用“业内人士”的分析和记者手记旁征博引。把皇明等一些行业内知名的品牌企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倘若不了解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不了解中国太阳能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不了解中国老百姓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需求,不了解世界能源形势……看了这三篇报道,不禁让我们对太阳能是否应该下乡产生怀疑,还让我们对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失去信心。
对此,4月13日,黄鸣坐不住了,他开始了全面反击,首先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分四篇用洋洋万言连载了《我的万言书:保护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接着又连续发表了《三问<现代快报>总编辑》,并在北京隆重发起了“皇明挑战全球大擂台”活动,活动上,面对业界和全国媒体再次对“万言书”时间进行澄清。至此,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在太阳能行业和舆论界掀起的波澜可谓“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在整个舆论事件的行进过程中,有为数众多的网民参与了对此事的讨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种种因素,一时间风生水起,参与者对待黄鸣的立场褒贬不一。一些捕风捉影的猜测被好事者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成了皇明乃至整个太阳能行业的一场舆论危机。而黄鸣所扮演的角色分明是捍卫这个朝阳产业的英雄,以个人的名义来对抗一个具有话语优先权的新闻媒体,这种对抗多少显得有点势单力薄,这种举动多少显得有些仓促和冒险。然而黄鸣毕竟已经站出来了——作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的先驱者!
 
 
是信息危机还是产业危机
语言的多解性和事物的多面性,以及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决定了人们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所以当这场席卷太阳能行业的舆论危机发生时,并非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那么简单。对于黄鸣的评判究竟是“情真意切、心急如焚”,还是“商业阴谋、故意炒作”,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和对太阳能行业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作为《现代快报》,在太阳能热水器下乡开标之际,对太阳能农村市场存在的隐忧表现出适度的关注,对即将实施的下乡心存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本是新闻专业主义使然,是新闻从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良知所在。不过,我以为,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和责任心的新闻媒体而言,需要的是一种审视大局的胸怀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在一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看其大势所趋,看清楚其主流趋势,而不要盯着其些微的瑕疵不放,劳心费力寻找其阴暗面并将其放大,并借助语焉不详的所谓“业内人士”来佐证,恐怕不免有是偏颇。
中国太阳能产业究竟是蓬勃朝阳,还是阴云密结?这里有一组为业内所熟知的数字也许需要我们重新温习一下——
Ø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正迅速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2007年全球相关投资估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发展迅速。
Ø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热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制造中心。截止2008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约1亿多万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76%。覆盖数千万万家庭约近亿人口,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是“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量和太阳能节能环保第一大国”。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典范。
Ø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为社会提供近60万个就业机会,累计替代常规能源达2亿吨标准煤,碳减排能力达2亿吨。仅我们公司十多年来推广已1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煤2000万吨,减排2000万吨。目前集团一年的推广量就达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总和、北美的两倍。
 
 

以“市场之水”载“品牌之舟”
笔者常常深入基层经销商和消费者中间,了解来自一线的太阳能热水器营销渠道的售前售后服务及消费者的使用状况,听到更多的是对品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服务的认可。在太阳能行业,经销商就是品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由。所谓“得经销商者的天下”,在太阳能行业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品牌企业对市场的拓展和营销渠道的铺设,靠得就是各级经销商。品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除了产品质量之外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对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对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经销商对品牌的忠诚度决定了品牌企业的发展后劲;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毁誉同样决定了太阳能热水器品牌在某个地区的生存状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企业就像一条行驶在市场之水上的大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品牌企业冷落经销商的后果无非有两种:一是各地经销商纷纷倒戈,投奔其他品牌门下,最后导致门庭冷落,“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品牌之舟将逐渐由于河窄水浅而搁浅;二是各地经销商会由于品牌企业的失信而奋起讨伐,掀起“惊涛骇浪”,最终导致企业之舟“樯橹灰飞烟灭”。所以,品牌企业在保证品牌美誉度的前提下,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方式笼络经销商,规范经销商的服务。
当然,在基层市场和农村消费者群体中,也发现一些无人认领的太阳能热水器“孤儿”。这些售后服务缺失的太阳能热水器几乎都是一些杂牌或傍名牌,尚且没有发现知名品牌出现这种情况。许多知名品牌在市场推广计划中,都把认领被遗弃的杂牌或傍名牌作为自己的一项营销责任。以此引来“源头”之“活水”。
笔者在长期追踪太阳能热水器下乡的过程中,了解到广大农村居民对太阳能热水器下乡充满了期待呼唤。更值得一提的是,当问及“如果您所代理的品牌不能中标,您是否会放弃对该品牌的代理权”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经销商的回答是“不会放弃”,原因是“我相信这个品牌,我看好这个品牌的服务”。
由此,我们有理由理解黄鸣的冲动,有理由理解中国太阳能企业家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