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据报道,日前在京城首次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的专场招聘会上,有不少“陪应聘”的家长。有父亲向工作人员“推销”自家儿子,有家长帮孩子填简历和登记表。对于自己“越俎代庖”,不少家长流露了自己的苦衷,有的说孩子脸皮薄、胆儿小,来给孩子壮壮胆,有的说孩子社会经验少,“怕他吃亏”。
家长陪孩子应聘求职,甚至恨不得帮孩子包办。毫无疑问,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然而笔者却想说,出现家长陪孩子应聘的现象,主要责任在学校而不在家长。
大学毕业生不知该如何求职应聘,首先说明学校没能进行有效就业指导。今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应该说,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然而据媒体报道,记者在辽宁等地高校采访了解到,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着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反映“多半是纸上谈兵”。笔者以为,一些毕业生去人才市场求职时,咨询、面试全由家长代劳,自己“只是愣愣地站在旁边”,正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力的明证。
不可否认,一些由家长陪着求职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乃至专业能力都不差,就是“脸皮薄,胆儿小”而已。笔者以为,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全是性格内向的问题。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原本就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培训。重视培养学生素质的高校,除了教师注意提高学生的情商,往往还有活跃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做准备。接受了全面教育的大学生,不会见到招聘者都不敢讲话。
当然,提高就业竞争力包括社交能力,最主要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平时有意识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家长也要对孩子多放手,鼓励他们“学飞”。但不管怎么说,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校,不能忘记自己的应尽义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光培训专业知识不教给学生求职技能。面对家长陪孩子应聘,那些只将就业率当成政绩工具,以扣发毕业证为要挟,逼学生想法去盖就业协议章,甚至让学生“被就业”的高校,尤其要深刻反思。
见报地址:http://www.shm.com.cn/jcld/html/2009-09/01/content_39505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