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校要赚钱 也要讲社会效益


  民办教育这六年之弄潮者⑤

      个人简介

      信力建:民办教育专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经历丰富,涉及三十多个不同行业和工种。1982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工厂、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工作。1989年创办信孚学校。经过20年的发展,信孚教育集团有幼儿园18所,中小学7所,学生上万名,教职员工上千名。

  

  

      经验分享 民办教育要量力而为

      2002年以来,信力建采取多种方式,开拓学前教育的市场,通过转让、收购等方式,创办了十几所幼儿园。信力建表示,他的经验就是要量力而为,不要勉强,“同时也要尊重规律,尊重政治规律、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政治规律就是要守法遵纪、不能逆向。教育规律就是要了解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提高集团的师资队伍素质,聘请专家进行咨询和指导。经济规律就是要抓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

      谈及办学,信力建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校都应该获得发展空间:“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可以有官方的、私人的,也可以是混合型的。各种各样的学校都发展,而且应该发展更多小型的学校,要适合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宗旨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有书读。先有学上,再上好学,你要定好这个宗旨,最大限度地让中国人受到教育。而且要有相当的规划设施,学校可以再办、融资、转让、重组,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不拘一格,多元化。”

      行业评估 新开办学校变难

      信力建表示,《民办教育促进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这个法律很公平,很好”。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我认为,实施条例反而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所以从2003年后,全国各地的民办教育发展不均衡,本来民办学校在数量上应该是呈现一种星火燎原之势。因为新成立民办学校的条件更加严格,所以民办学校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而是横向发展。”信力建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可能有顾虑、怕担责任,所以才尽量少审批民办学校。近几年,广州一些区的民办学校是没有增加的,有的区反而减少了”。在广州新开办一所民办学校很难,“比如有的区出台文件,要求新办学校有1万平方米的面积,这就是一种限制。在广州很难找个1万平方米的地方,而且民办学校的创办者也要考虑到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不能总是赔钱。”

      信力建认为,第一步是让老百姓能读上书,第二步是读好书,应该成为共识。教育消费者对民办教育有需求的话,民办教育就会存在。从政府这个方面来说,“相关行政部门可以有钱就给钱,没钱就给政策。同时,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对于民办学校的政策不应该变化太多,不要给太多的负担和压力,不管是公校还是民校,都应该一视同仁。”

      延伸阅读

      制度和文化保证民校发展

      1989年,信力建在广州市海珠区开办了英语短期培训班,第二年开办高级外资职员培训,很受市场欢迎。之后,信力建看到职业教育前景光明,从业余培训转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2002年,信力建全面退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术有专攻,人要有所取舍,不能贪太多。同时,职业教育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别人想不让你干就不让你干,要生存需要去巴结人家,而做义务教育我不用去看一些人的脸色。”

      信力建说,“我们最大的能动性就是不但创造了好学校,还创造了志信投资公司、科教管理公司,没有后面这两个,是其他单个民办学校灭亡的原因”。这就是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1997年,信力建就成立了志信投资公司,汇聚各校的资金,统一调配,互相增援。2001年,成立信孚科教公司,把学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该公司负责集团下属各校的财务、招生、管理、宣传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助于推进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学校校长的职业化,同时有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信力建认为,这一制度是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制度是保证,文化是方向”。

  

  

      ——本文刊登于《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