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净收入概念的提出与运用
国民净收入,国民净收入=国民收入—中间品增量价值=国民收入—(新增投资—折旧)=国民收入—新增净投资,若不考虑税收,国民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新增净投资=最终消费品价值。因为只有最终消费品才能消费,新增净投资是不能消费的,国民净收入反映的是国民可消费的最终消费品数量。
若不考虑税收,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国民净收入+新增净投资,定义新增净投资/国民收入为新增净投资国民收入比例,它衡量的是一国新增投资(基建、房地产、机器)占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净值的比重,由于只有国民净收入才可用于分配和消费,因此新增净投资国民收入比例越高,前期通胀就越大(最终消费品暂时相对不足导致通胀),同时后期通缩也越大(产能过剩导致通缩),即经济波动幅度就越大。这种现象在价值、货币和资本新论一书中被形象的称为“固定资产干扰”。
理论上新增净投资国民收入比例越低,经济运行就越平稳。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适当控制该比例,不应在当期内投入大量的基建,而应该分摊到各期中,以防经济前期过热,后期过冷。
上述完全是演绎法,相对演绎法来说,实证法只能检验是否合理,其本身就像是瞎子摸象,大海捞针,它无法解释、推理经济现象今后的运行,更谈不上预测和提出相应的对策了。
下面就用上述理论演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趋势和一些对策。
中国模式非常依赖新增净投资,因此当新增净投资国民收入比例过高时,容易产生前期经济过热后期经济过冷的现象,或者说前期通胀,后期通缩。这里的前期通胀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中国式通货膨胀。它本质上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因子分流到新增净投资中而导致最终消费品暂时不够分配所引起的。所有的最终消费品中有的是产能过剩的,这部分不会出现明显通胀;有的是产能不足(如农产品),这部分会首先出现通胀,因此中国式通货膨胀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农产品作为先行指标首先出现价格上涨现象。由于大量的劳动因子分流到新增净投资中,中国式通货膨胀还有一个特点,尽管短期内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存在工人暂时不足的现象,甚至出现企业招不到人的普遍现象。后期通缩时,上述情况正好反过来。
目前中国的4万亿投下去,出现的经济现象基本和上述情况吻合。一是经济迅速拉升,二是农产品作为先行指标价格出现上涨,三是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已被当地大量的基建消化)。
但是到了后期就会出现明显的通缩,经济有明显的下滑压力,经济二次探底压力比较大。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急速衰减,产能过剩导致通货紧缩,民工大量失业。
为此,如果世界经济还没有复苏,出口不能接替投资;或是消费仍然乏力,不能抵消投资的负效应,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而且还会表现的更严重。到时为避免经济萧条政府必然又会被逼推出另一个4万亿计划。
以中国的高储蓄率,再推出一个或几个4万亿计划并不是太困难,中短期甚至10年内中国经济还扛得住,但是10年后呢?因此高投资只是应急,不能治本,中国经济过渡依赖高投资早晚会有一暴跌。现在中国的高投资只是为经济转型和增加国内消费以及在等待世界经济复苏争取时间。如果国内消费大幅度增加,或是世界经济复苏出口大量增加,那么高投资策略就要尽早退出。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世界经济的复苏未来十年内都要靠中国的基建投资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是非常稳定的,未来整个亚洲都会受益非浅。相反欧美储蓄率极低,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堪忧。
中国式通货膨胀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它和未来世界通胀不一样,前者是高投资引起的,后者是融资货币(滥发货币)引起的(因为欧美国家没有储蓄,只能靠发货币向发展中国家融资,或是秘密向本国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因此它们可以互相错开,即世界通缩时中国通胀就不明显了,等到世界经济复苏通胀,中国通缩也就不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