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郎咸平《谋杀》的几点不当之处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著述并出版发行了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思想性著作——《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本文以下描述简称《谋杀》)。 该书通过一些案例及其分析,对中国经济近2千年以来为什么总是不能积累与循序渐进地递增给予了回答,根本原因不在于种种经营不善,而在于中国人对财富的生产创造、流通交易、储备积累所涉及的文化观念不当。

 

 

读罢《谋杀》,觉得作者对各类问题的描述与分析,其思想观念具有正反两方面特点,也即,对错皆有,现将其不当之处整理分析如下:

 

1、对学习数理化的认识偏差

书中说,中国大学生正式毕业的之时,就是创国际先进水平新能力被彻底抹杀之际。这个观点显然具有一定规律,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特征。孩子们读了16年书,学会的最基本技能就是解题,得到最多最普遍的表扬,就是考试成绩好。高分低能因此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随之而来,郎咸平在书中明确反对学好数理化,理由是美国的学校都已经不怎么重视数理化的教育了,不懂数理化的美国人依旧生存生活得很好。可是,郎咸平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美国每年从世界各国吸引大批数理化尖子人才到美国留学深造,特别是还将其留在美国就业。其中尤其典型的是,二战结束之际就大量吸纳科技人才,进而为美国经济进一步迅猛发展奠定了智力和技能基础。

 

今天,看看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有大约三分之一外来科技人员,从这个比例,就足以知道数理化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才,近30年来,我们许多著名大学的数理化高才生,却被西方的人才“收割机”收到西方去了。可见,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我们这些年的数理化教学中,要求过高,偏题过多,考试太多,考题太难,进而导致了数理化的过度教育。

 

就“数理化”而言,目前应该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一个不仅包含“数理化”三门基础知识学科在内的广义概念,已经涉及到与科学知识和工作技能相关的其他所有学科。因此,一个不提倡学习“数理化”的国家,其创新能力是绝对没有潜力和前景的。

 

郎咸平不重视“数理化”学习的思想动因,或许是他的“两元论”中,从来就不曾对民生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本质进行区别。因此,他从民生制造业的角度,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错误的,进而认为不适合于今天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人才培养。显然,这样的错误结论,特别是连民生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都不进行区别对待,是一个著名经济学家不应该有的低级错误。

 

郎咸平真正应该呼吁的,是高考中“英语”不要继续成为主科,并且不要继续比实用性的“理化生”科目的分数还高,如果高考取消英语,那才是最切实的。进一步地需要呼吁的是,英语不要成为中国科技人员评审技术职称的障碍,中国不是西方的附庸,更不是西方的殖民地。中国的生产实践和其中95%以上的科技创新,与具备什么英语能力没有关系。所有的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母语——汉语,“说好、写好、用好”就相当不错。无畏地浪费大众的时间、精力、资源,与其说是“管、卡、压”或作茧自缚,还不如对国家社会更加负责地说,那是犯罪。

 

2、对欧美商业诚信的认识偏差

郎咸平在《谋杀》中积力为西方商业诚信立碑竖传,认为西方人特别是商人都是讲诚信的。我们或许确实不得不相信郎咸平所说的是事实,甚至这本身就是普遍规律。一是几百年来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二是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可是,对于文化和制度都无法影响与约束的领域,甚至是那些竟然能够绑架政府的金融机构,其诚信是不能让世人相信的。因为以美国华尔街金融中心为代表的那些贪婪的金融机构及其所有权人,通过2008年发生的金融风暴及其在全球的蔓延这个事实,世人已经知道,他们早就没有了最基本的诚信。

 

3、超价格的著作发行

《谋杀》全书共约13.8万字,零售定价32元人民币,平均每万字2.32元,比同期思想性著作,如《货币战争2》等,价格则高出约近一倍。( 《货币战争2》,30万字,零售定价39元,每万字1.30元)。因此,无论从字数还是文章的思想性方面,该书每本32元显然比较贵。如果说郎咸平的《谋杀》全部都是经典的正确思想,人们或许能够接受这本比较昂贵的书。可是,书中却对一些大众早就明白的道理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一来,人们就觉得有点上洋当的感觉,但愿这不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的本意。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各种声音相互交织。这些年来,郎咸平先生的一些经济观点,对于开拓大众的经济思维观念、经商理财能力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这次著作中一些明显谬误的思想观点得到展现,至少笔者觉得出乎意料。但愿从此以后,郎咸平依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推动经济发展进步的思想和观点,不断涌现。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日  于中国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