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方早报》刊发霍克斯文章勘误


     近日,《东方早报》刊发了署名“康慨”的文章,有几处显然失实,特此订正:
     1.原文: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霍克思所在的游行队列依次走过天安门城楼,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答以“同志们万岁!”霍克思记 得,毛泽东认出了北大的学生,特地换了一种答语:“同学们万岁!”这或许说明毛泽东与北大的渊源,但也有可能是学生们听错了。霍克思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从 1948年持续到1951年,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正:此处,明显系霍克斯的汉语听力有误,他对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听不懂,把“同志们”听成“同学们”,并不是“学生们听错了”。

     2.谈到霍克斯译本的特色是:
     原文:
霍氏在处理众多缤纷的《红楼梦》人物时,采用了“四项基本原则”。为了使英语读者理清故事中不同阶层的人物,霍克斯首先将贾府里的主人名字通通冠上汉语 拼音,比如宝玉(Baoyu)、王熙凤(Wang Xifeng)。丫鬟的名字都英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比如晴雯(Skybright)、袭人 (Aroma)、麝月(Musk)。戏子的名字全部法语化,道士、和尚、尼姑的名字都用拉丁文来表示,以烘托其宗教身份。这样四条人物线的处理方式,方便 了英语读者不至于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脉络搞得晕头转向。
    正:如果仅仅把人名分类当作霍克斯译本的特色,显然大大贬低了霍氏。我建议作者认认真真地通读霍氏译本内容。霍氏的最大特色,是译作已经达到英文母语小说的境界,译作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极其突出。他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尊重中国的民间信仰,文中将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混为基督教。

    3.原文: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最受认可的英译者霍克思(David Hawkes)
    正:《红楼梦》全译本如今有两大译本,一个是霍克斯版,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版,这两个版本应该是各有千秋,不能片面地说霍克斯的译本“最受认可”。杨宪益版本的特色是严谨、周密,中文版本挑选非常准确,杨宪益版的不足之处是严谨有余,生动性不够,在海外传播范围不大,主要影响力在内地。而霍克斯翻译的不足之处,是错误多于杨本,所依据的《红楼梦》中文版也不如杨宪益的严谨和准确。
    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红楼梦》的两大英文版本,不能说哪个“最受认可”!

    另外,一般翻译做“霍克斯”,不用“霍克思”这样的译名。
    我还要提醒,部分媒体在刊发基于英文报道的翻译稿中,注意原文中也会存在史实谬误,不能照搬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