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关于“铃铛阁(gǎo)”读音问题答客问


关于“铃铛阁(gǎo)”读音问题答客问

 

    汝为按:好友欢乐使者在评论中留言:“铃铛阁(ge)还是“铃铛阁(gǎo)?曾经是七八十老师的提议。期待先生高见!兹将不久前和来访的一位研究生的对话转录如下:

    问:谭老师,天津人把铃铛阁读为铃铛gǎo。我们外地人感到很有意思。

    答:因受方言影响,不少天津地名存在着特殊的方言读音,譬如“水阁大街”“玉皇阁”“北阁”等地名中的字,不读ge,而读gǎo。天津著名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读为gǎo)。”后来,这原始的“三宗宝”,或拆除,或坍塌,或遭焚,都不复存在了。于是,后来又产生了表达天津人惋惜遗憾心情的民谚:“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

 

    问:为什么天津话把“铃铛阁(ge)”读为“铃铛阁(gǎo)”呢?

    答:很可能是受母方言(安徽话)影响所致。这个发音可能是“燕王扫北”时,安徽籍贯的军人带来的方音。京剧唱词如“同登麒麟阁”“共上凌烟阁”等的“阁”都唱(gǎo)音。汉代麒麟阁、唐代凌烟阁,都是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楼阁。在古代韵文作品中,从音律上看:“凌烟阁”的“阁”读为仄声,如“功名未上凌烟阁 ,姓字先标聚义厅”;“不求图画凌烟阁,只为家邦致太平”。处在上句末尾的“阁”,应读仄声。京剧是徽班进京后形成的,天津方言岛的母方言是安徽淮北方言。因此,天津方言将“铃铛阁”的“阁”就读为“铃铛阁(gǎo)”了。

 

    问:位于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镇,那里的文昌阁就读为ge,而不读gǎo,这是怎么回事?

    答:座落于天津市区内的“水阁、北阁、铃铛阁、玉皇阁”等的“阁”读(gǎo)音;而位于市区之外的“阁”,如位于西青区杨柳青的文昌阁、位于宁河县的天尊阁、位于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等,其“阁”字却一律读为“ge”音,与普通话读音一样。这是因为杨柳青、宁河、蓟县都在天津方言岛范围之外,当地居民所操方言与天津方言也不是一码事。

 

    问:“阁”的古代读音是否读为gǎo? 

    答:“阁”的中古音是kak,是带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很多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方言中,出现文白异读的现象。如“剥”“削”“薄”“约”“乐”等,在北方方言(包括天津方言)都有韵母为ao的读法。例如,天津方言把“剥”,读为bao,把“削”读为xiao,把“薄”读为bao,把“约”读为yao,把“乐”读为yao等。

 

    问:在其他方言区是否也有这种类似的读音现象? 

    答:方言保留这种读音的,至今在一些地区仍存在,比如河北“乐亭”念làoting,山东“乐陵”念làoling,黑龙江“鹤岗”念hǎogǎng——这又为铃铛阁(gǎo的读音,提供了另一个佐证。总之,阁(ge)是普通话正统的文读,阁(gǎo)是民间的方言白读。

 

    问:谭老师,作为地名读音,究竟应读铃铛阁(ge)还是读铃铛阁(gǎo)呢?

    答: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地名规范读音问题:作为天津的路牌和指示牌,应当在汉字地名上方以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这一点儿也不能含糊。另一个问题就是地名的民间俗读:作为民间的方言口语读音,天津人读“铃铛阁(gǎo)”,就与河北人读“乐亭(làoting)”、山东人读“乐陵(làoling)”一样,是历史的约定俗成,不仅正常,而且允许。